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6|回复: 1

2014考研政治:马哲答疑解惑—第四章(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历过暑期的强化复习,相信考生们对于马哲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一定还存在着某些疑难点没有弄清楚,下面小编为考生们提供的是马哲各个章节疑难问题的解析,希望能够给考生的复习提供一臂之力。>>>考研政治复习备考手册

20151119065601529.jpg

20151119065601529.jpg

>>>2014考研全年规划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
  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主体是人, 但不是抽象的纯粹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人,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
  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作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它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进入主体实践和认识的范围内,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实在,才是客体。客体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内, 成为客体。
  例如,生物系的学生用青蛙等动物做实验,做实验的学生就是主体,被用来做实验的青蛙就是客体。而远在池塘里的青蛙与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就构不成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3.“感觉是人认识外界的天然屏障”是什么观点?
  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即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1)“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种观点把感觉看作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其错误在于否认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感觉是人对世界的低层次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例如: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他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赫尔姆霍茨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并且认为这造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但他没有看到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认识无限发展,因此,他的观点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4.实践和认识为什么不属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第一性和第二性专指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既具有客观性,还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和物质相比,实践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实践中内含着主观意识指导的成分。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的共同原则。进一步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如下: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4)由此看来,由于物质和实践不是一回事,所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因而不能理解成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7-14 10: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怎样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理论知识,如:从书上知道水的化学分子构成是氢和氧,从报刊上、电视上得到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经验。
  (2)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例如,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上的知识又是其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直接经验。
  6.什么是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叫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先天的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先验论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例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他的这一观点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使认识神秘化,从而歪曲了认识的本质。柏拉图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7.真理的特点是什么?
  真理的特点是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中世纪时期,很多天文学家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尽管遭到教会的百般抵制,但仍不能改变地球并非宇宙中心这一事实。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像邓小平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说,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2)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例如,“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就是天文学上的一大变革,尽管“日心说”后来也被证明是不完善的,但这正说明人类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例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这一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是当时条件下的相对真理,随着这些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发展,也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适用于一般情况,但在真空等特殊情况就不适用。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例如,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一说法在太阳系是正确的,但对整个宇宙来说,太阳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还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例如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将过渡到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8.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条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转化为谬误。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在一般条件下是真理,但在微观条件下就被量子力学所推翻。其二,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发展了,还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把将来才能有条件做到的硬搬到当前现实中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个方面孤立地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致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例如,我们在运用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时,不能离开姓“资”还是姓“社”这个前提,否则,就失去了大的方向。
  (2)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指: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例如,数学公式a2+b2=c2在除了直角三角形外的其他三角形中是错误的,但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就是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例如我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例如,“毒草可以肥田”。
  9.真理的价值性与真理的客观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此外,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它揭示真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例如,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反映,这一理论已在实践中证明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它的价值性体现在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3)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真理的价值在于真理是客观的,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所以能指导实践,就是因为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客观反映,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另外,真理的价值性还表现在它是人类实践能力的基础,人掌握的真理愈多,能力就愈强。>>>公共课复习全程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7 19:54 , Processed in 0.055792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