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回复: 0

201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及详解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材料3】
    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以目前的产能计算,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我国石油外部依赖率1995年仅为7.6%,到2020年将达到75%。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
    【材料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分析我国不能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3)结合材料4,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1)根据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一般可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或者经济增长划分为两种类型。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一方面,表现为高投入,主要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是第二产业,即资源型企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产业投资过热、增长过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以致煤、油、电、运营高度紧张,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加剧了生产扩张与资源消耗、生产规模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难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必将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最终难以为继,因此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经济增长,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具体地讲,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
    ①“十五”期间,资源型企业、行业即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发展过快、过热、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
    ②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增长方式;
    ③“十一五”期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④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巨大压力;
    ⑤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①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把握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提出的增长方式转变与过去有根本的不同,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新的“四位一体”的广义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
    ③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经济结构优先升级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内容;
    ④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转变增长方式;
    ⑤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8 07:17 , Processed in 0.04420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