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回复: 0

2013年考研政治大纲(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考|研教育网整理)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考|研教育网整理)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08:04 , Processed in 0.049383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