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8|回复: 1

201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前必背之其他热点问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综合国力科技创新“阿拉伯之春”美国主导
    利己主义选择性干涉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
    “中国时刻”“中国声音”德班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1问题:
    材料1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纪。这从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举措中已可略见端倪。与20世纪先有“热战”后有“冷战”的竞争方式不同的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尽管国际上仍然出现局部的以战争为手段的竞争方式,尽管有的国家仍未摆脱冷战思维,但从总体上说,国际竞争将更多地表现在经济和科技层面,表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
    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始自20世纪后期,是由“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两股大潮继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
    材料2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摘编自******,《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说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材料2,说明科技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总的来看,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下列新特点: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团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涉的危险。
    (2)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源。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热战中,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权重和地位。
    2问题:
    肇始于2011年年关前后的突尼斯街头骚乱,在此后11个月里演变为覆盖整个北非西亚的“阿拉伯之春”,相继****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三大强人统治,将也门总统萨利赫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逼至绝境,还波及沙特、巴林、约旦、摩洛哥等王国,进而呈现十分罕见的地区性政权垮塌“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多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同时,人们也日益忧虑地看到,原本基于底层而非精英,源于民生而非民主的本色或无色运动,原本反映各国民众简单诉求和变革愿望的运动,随着时间的迁延,特别是各种内外势力的不断介入和借用,已多少有些异化变质。确切地说,这场以改善民生民权、追求社会公平和结束威权统治为主旋律的街头运动,正由当初的无色无味逐步变色变味,体现为伊斯兰激进势力纷纷借机上位的“绿色”运动,以及美国主导的利己主义选择性干涉。
    ——摘编自《华夏时报》,《阿拉伯之春:历史轮回里的变革》
    结合材料,请回答:
    (1)简述“阿拉伯之春”产生的原因。
    (2)为什么说这场“源于民生而非民主的本色或无色运动”已多少有些异化变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
    (1)导致阿拉伯世界产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以专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来进行统治、侵犯****、贪污****、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贫困以及人口结构因素,例如在人口内有大量受过教育但不满足的青年人;领导人长期执政,高度集权、不思改革、不足够透明的政治与经济分配、青年被拒绝接受国家现状;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困难,导致物价上涨等等。另外,在这场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欧美大国一方面输入民主、自由和种种反政府思想,一方面又在一些国家直接使用武力进行空中打击,直接帮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人民****了本国的专职领导人,这虽然有利于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反****反****,但将欧美等国主张的民主、自由与****思想强行输入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了这场运动的异化变质。这说明:民主不能依靠输入,应该由阿拉伯世界人民决定本国的命运和道路;欧美以武力打击造成的战争和动乱,会给各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甚至埋下某些国家和地区今后长期动乱和分裂的祸根;在民主、自由和****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欧美大国的霸权利益,暴露了欧美维护中东霸权,尤其是维护中东石油霸权的实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问题:
    2011年11月3日中午,在紧邻地中海之滨的戛纳标志性建筑——电影宫会议中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拉开帷幕。从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到首尔,再到此次戛纳,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正经历从危机应对到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
    三年来,历次峰会都有自己的“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中国本着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二十国集团的每一次峰会,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二十国集团为主要平台,世界经济治理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言权明显增强,“中国时刻”愈来愈为世界所瞩目。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曾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摘编自《G20峰会中国作用凸显,新兴经济体发言权明显增强》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二十国集团“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说明了什么?原因何在?
    (2)“‘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说明了什么?
    (3)简要阐述中国政府关于二十国集团的基本主张。
        【答案要点】
    (1)二十国集团“为了世界经济治理与如何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把脉’、‘破题’”说明二十国集团正在崛起,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从2009年9月的匹兹堡第三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就已被决定作为处理全球金融、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平台;二十国集团的人口基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决定了二十国集团国际机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日益严峻,这也要求二十国集团来担当加强全球治理的角色。
    (2)“‘中国时刻’成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说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逆境中表现突出,令世界惊叹,对危急中的世界极其重要;其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的“中国声音”不容低估,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中国声音”值得整个世界为之侧耳倾听;最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影响凸显,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很多国家都期望中国等国家能带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3)中国政府关于二十国集团的基本主张:二十国集团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在这个关键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共同提振市场信心,积极化解风险挑战,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为此提出的建议有:第一,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第二,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第三,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第四,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第五,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4问题:
    材料1
    2011年新年伊始,在巴西的泥石流中已经死亡八百多人,失踪数百人,经济损失巨大。举世瞩目的澳大利亚洪水已经持续多日,南非暴雨成灾,埃及出现了罕见的冰雹灾害……在中国,南方冰冻雪灾蔓延数省,而山东、河北、陕西的旱情已经到了“60年不遇”的程度,而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却出现了降雪异常……年前,欧洲的雪灾导致机场瘫痪,冰冻莫斯科,暴雪肆虐北美……
    ——摘自张正春,《2011:气候异常要警惕》
    材料2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摘编自新华网国际频道
    材料3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明年到期,是否会有第二承诺期,甚至《议定书》本身何去何从,都是悬念。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所说,德班会议是在“与时间赛跑”。
    然而会议尚未开幕,原本对“框架协议”态度积极的日本、加拿大却早已明确表示,不会签署第二阶段协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曾少军透露,有这种想法的还不仅仅是日本和加拿大,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明确提出废除京都议定书。
    ——季苏平,《美日俄澳提废除京都议定书,德班气候大会蒙阴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主要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态度为何不同?
    (2)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3)你认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哪里?
        【答案要点】
    (1)国际社会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落实《京都议定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达国家对此反映不一:美国曾是该议定书的签字国之一,但由于2001年美国参议院没有获得通过,美国随即宣布退出,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的负担;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景气,欧盟各国对自己下大力气减排,还要向穷国提供环保援助感到越来越不满和力不从心。因此,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首脑分会,会上协调了欧盟各国在德班气候大会上的立场,即可以认可第二承诺期,但要以“主要经济体的参与”为前提;日本态度暧昧,企图大幅度调整议定书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以利于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俄罗斯尽管在各种场合不是很积极地带头公开反对,但是立场非常明确。俄罗斯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坚定反对派。澳大利亚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温和反对派。
    (2)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基本主张:第一,必须坚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第二,必须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第三,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第四,必须坚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第五,必须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
    (3)根本途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应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积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为此,应坚持《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完成《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6 01:20 , Processed in 0.04990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