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新东方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阶段政治笔记精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它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ABCE)
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
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BC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定是参与者,参与者不一定都是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又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本题为多方面观点的综合考题,有一定的难度。逐项进行审定。A错在人人二字,因为它不等于人民,其中有的是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B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话,C是马克思的原话,D是马克思的观点,E是江泽民的原话,故B、C、D、E都是正确选项。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持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的概念中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龚自珍看来,六经、诸子百家皆史,即每一学说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主张。龚自珍认为,史籍是人类一切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史学与一个国家的兴旺密切相关。所以,要消灭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这个国家的史籍。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文化问题是一个理论热点、社会热点的问题,也是党中央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错误命题。答题的思路和要点:(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功能与作用;(3)批评“文化决定论”的错误;(4)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后查阅
    2012年考研课程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7 12:27 , Processed in 0.06496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