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6-7-14 1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一)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的公行即“十三行”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商埠。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并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三)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开了协定关税之恶例,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43年协定税则规定,进口税率“值百抽五”。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洋船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口岸,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即可在全国通行,而不必像中国商品一样“逢关抽税,过卡抽厘”。关税自主权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主权,协定关税不仅起不到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四)对华倾销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883年,鸦片仍占进口货物的首位。
 (五)对华资本输出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95年以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总数约有100多家。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这些工厂资本雄厚、规模大、技术先进,民族资本家经营的企业无法与之竞争。他们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六)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以1913年为例,外国资本占机械采煤投资总额的79.6%,占新式采铁和冶铁企业投资总额的100%,控制41.2%的纱锭和49.6%的织布机,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清政府对外赔款数额巨大,国家财税难以为继,便举借外债,并以关税、盐税担保,而这两项为清政府重要财政来源,年收入约 4000万至5000万两白银,大部分用于赔还外债。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为例,1911年全国共有铁路9618.1公里,其中外国控制的达8952.5公里,占 93.1%。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扩大势力范围,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
 四、文化渗透
 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某些新变化的同时,又为了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目的而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共同阻碍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它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因此,在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华民族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
 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996理.6】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1862 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在青浦(今属上海市)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9月,又在浙江慈溪击伤 “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不久因伤重死去)。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峤(今恒春)登陆,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击毙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指挥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阻击。撤到杨村又遭到当地义和团和清军的围攻,死伤近300人。义和团和清军一起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义和团与清军还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1859年6月,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击沉、击伤敌舰多艘。中法战争期间,1884年8 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同年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守军击退。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70岁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致远舰管带 (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
 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