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回复: 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十四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7√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 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是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2)两者的统一: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再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和在理性认识参与下进行,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说明人总是以历史的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就是说它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以语言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感性认识是否丰富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必上升到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既是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8√1.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理论的认识。重复地说,理论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就是说,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9√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0√1.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
   
    (2)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11√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
   
    (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要将理性认识同关于人的需要、利益的价值认识相结合,并具体化为实践观念即指导实践的计划、方案、措施等。
   
    (4)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5)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2√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1)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作用、以科学理论对现象做系统说明的解释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预见作用。(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人总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第二,诱导作用。它是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非理性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理性因素为基础;认识运动是理性的、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但反对非理性主义。
   
     (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3√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2)理由:一是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如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努力程度的限制。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1)含义: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2)理由: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 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无限的,因而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也是无限的。
   
    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六)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含义:是指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静止的、抽象的看待二者的统一。
   
    2.理由: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正如毛泽东总结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1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2)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就是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15√(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总结概括,是对以前理论的超越。理论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和目的。因为理论创新总是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要最终服务于实践创新。
   
    2.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也有前瞻性,可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理论创新帮助人们认识规律,端正实践方向,指导实践进程。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7 18:25 , Processed in 0.05392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