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二十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意识和存在相对应,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对应。
   
    1.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2.社会意识的构成
   
    (1)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角度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社会生活的一种直接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感情、风俗、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以感性因素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间接反映。
   
    (3)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把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
   
    17√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1)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①它有助于我们揭示各种社会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手段,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现在,中央文件的提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18√4. 意识形态是指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旧社会的意识形态;③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新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是否有阶级性都根源于、依赖于社会存在。
   
    19√5. 文化结构
   
    (1)文化结构的含义 :文化结构就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
   
    (2)文化结构诸形式的特点:其中的政治法律思想直接为维护某种生产关系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服务;道德从伦理角度反映个人、家庭、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关系;艺术从审美角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宗教和哲学都是从总体上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它们同经济结构的联系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法律思想直接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本身的传统,而艺术、宗教、哲学往往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决策、政策等等,才同经济结构相联系。上述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渗透和制约,由此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20√(二)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它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是否有阶级性都依赖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具体表现是:(1)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因此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 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3)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或同一种社会关系中都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意识形态。毛泽东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个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现在封建阶级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有资本主义。”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思想上的对立和斗争以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生动而有力的证明。
   
    21√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即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表现有: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22√3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认识功能。
   
    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是指它维护、肯定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并回击同自己的性质相反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维护和批判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
   
    ③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活动。
   
    ④创新功能。是指能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且能在新观念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建新的社会形态,这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最高表现。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联系及其意义
   
    ①道德和法律既区别又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 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是道德和法律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二是在阶级社会中它们都有阶级性,所以,统治阶级的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②意义: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重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社会功能。当前在我国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及其本质
   
    (1) 文化的涵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与其对应的是经济和政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以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
   
    (2)文化的本质: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就是说,观念形态的文化其本质是“反映”,即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任何精神文化都是具体历史的,并呈现为复杂多样,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存在的观念把握,都是人类以一定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精神活动本身及其成果。
   
    2.文化的社会功能
   
    主要包括(1)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持续性的功能;(2)教化、培育功能,即人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3)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4)认识功能,是指文化在提供人的认识背景时,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因此,文化也成为各民族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24√(四)文明和文明形态
   
     文明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二者又有不同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
   
    1. 文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基本一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明主要表现为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2. 文明有两种基本形态: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生产力属物质文明,科学、艺术、哲学等属精神文明,而政治文明实质上也是精神形态的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文明的果实;科学和艺术是文明中的精品,而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25√ (五)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小结与重点]
   
    1.社会存在的含义、因素、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力的内涵、要素、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4.生产关系的本质、结构。
   
    5.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及构成要素。
   
    6.社会观念结构的含义、特点、功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7.文化的本质、功能,文明与文明形态。
   
    8.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7 17:55 , Processed in 0.04785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