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回复: 0

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5: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20.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具有客观性
    [B] 是否具有强制性
    [C] 是否具有稳定性
    [D] 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因此,ABC选项不符合题意。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D。
    2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A] 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B] 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
    [C] 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D] 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是对历史必然性的再现,
    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作为历史的反映与历史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因此CD选项错误,A选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个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4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
    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BCD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A。
    5 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 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
    [C]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 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假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作为一种现象当然也表现事物的本质,是从事物的反面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曲的,这就是一种假象,水中的筷子实质上是直的。因此,D为正确答案。亲眼所见的并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事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放映,A选项错误;B选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完全否定了感性的重要作用,也是错误的;C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是并不符合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6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D] 唯物主义决定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必然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原因都引起一定结果,任何结果都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原因之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如果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就会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形而上学决定论”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唯物主义决定论”是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将原因和结果当成一个东西。因此BCD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A选项是正确答案。
    7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 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 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
    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正确答案为C。
    8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D] 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折式上升的。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过程,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B。
    9 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A] 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 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
    [C] 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 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ABD三个选项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10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D]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存在的度。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既不能看其变化“是否显著激烈”,也不能看其变化“是否迅速明显”,更不能看“是否引起事物变化”,ABC选项错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1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
    [D] 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量变。
    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量变具有连续性、平稳性等特征。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AB本身表述无误,但是不符合题意。选项D是错误观点,事物排列方式的改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
12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题干是中国古代诡辩论的典型代表公孙龙的一句话。公孙龙证明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有颜色而没有形状,所以白马不是马。很明显公孙龙这句话在哲学上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联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3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 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题干可知,“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都表现为一种对立,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诉我们“安、存、治”会向“危、亡、乱”转化。根据题意我们可知本题是讲矛盾同一性关系中的转化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B讲的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并不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故不选。选项CD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14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词,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是属于矛盾同一性问题),“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A选项是讲矛盾斗争性的作用,B选项和C选项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因此,
    A、B、D项都与题意不合。只有C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因此,本题答案是C。 15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因而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因为差别和对立是事物内在的差别和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所以差别、对立和斗争必然和同一性相联系,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总是处于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 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 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
    [C] 是否承认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D]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比如,是否承认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是否承认全面的观点等。但把二者最后区别开来的关节点、焦点、根本分歧就是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可构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区别,但只有D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7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相对主义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所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18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中,发展是两大基本特征之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旧事物的交替。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就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日趋灭亡的事物。在本题中,诗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达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转换,表达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因此,正确答案是B。
    19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发展、一定联系中趋于灭亡。宇宙中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题干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战马上的钉子丢了,铁蹄就会脱落,战马就会跌掉;战马跌掉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就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0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 都有共同点
    [B]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 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 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AB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是并不是联系的内涵所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因此说一切事物、现象没有确定的界限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2 01:19 , Processed in 0.06737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