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2016医学考研西综复习要点:出血和血栓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医学考研西医综合涉及知识点众多且复杂,考生需要根据大纲进行系统复习。把握大纲中的重点科目内容,提升理论知识与临床诊断的结合。新东方在线为此给大家整合了一些重要的西综知识点,涵盖基础医学生理、病理、生物化学及临床的内外科学,大家要区分记忆。
    2016医学考研西综复习要点:出血和血栓
   
      1、出血
    (1)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溢出,称为出血。溢出的血液进入器官和组织或体腔称为内出血,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2)分类:
    按血液逸出机制分为:①破裂性出血;②漏出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因心脏或血管的破裂所发生的出血,其原因主要有:①心壁或血管壁的病变;②血管壁被周围病变侵蚀;③血管的机械性损伤。
    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漏出性出血多发生于毛细血管。其原因可以是出血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①血管损害;②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③凝血因子缺乏。
    (3)病变:新鲜的出血是红色,以后是棕黄色。镜下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
    (4)后果: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漏出性出血缓慢、量少,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破裂性出血迅速,如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的20%~25%时,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
      2、血栓形成:
    (1)概念: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这个固体质块就称为血栓。
    (2)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如层流变成湍流;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3)血栓的形成过程: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血管内膜上→开始血小板粘集成堆→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最后完全形成延续性血栓。
    (4)血栓的形态
    1)白色血栓: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见于心瓣膜。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其边缘粘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网状小梁,内有网状纤维素,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白色血栓如发生在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左心或大动脉内,血栓形成过程可能就此终止;但在静脉等血流缓慢之处,它往往只是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2)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呈红白条纹相间,是以血小板和红细胞为主,混合而成。单一的混合血栓常位于心腔内,如在二尖瓣狭窄和房颤时所形成的血栓就是混合性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即体部,亦为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多见于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由于混合性血栓形成后阻塞管腔,使局部血流停止而逐渐形成的。它的组成是纤维素网眼中布满红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
    4)透明血栓:发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循环内广泛形成的微血栓,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5)血栓结局:①溶解和吸收;②机化;③钙化。
    (6)血栓对机体的影响:①阻塞血管;②栓塞;③心瓣膜变形;④出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概念: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血液的凝固性增加,导致全身微循环血管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地分布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尤其是M3型)、病理产科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败血症、青蛇咬伤、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其机制是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被广泛激活所致。
    结局: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全身皮肤粘膜和器官的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所致的梗死性病变,严重时可致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9 13:37 , Processed in 0.04964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