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回复: 0

2016西综内科学重点病症解读:溶血性贫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科学是西医综合的复习重点,主要涉及七大系统病症的需要大家了解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应做检查及其治疗方法。下面新东方在线为大家一一解读,希望考生认真记忆,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16西综内科学重点解读:溶血性贫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溶血超过造血代偿时出现的贫血即溶血性贫血(HA)。
    【临床分类】按发病机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如下: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二)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戊糖磷酸途径酶缺陷如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蚕豆病。
    (三)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二、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血管壁异常 心脏瓣膜病和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病等。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溶血 血型不合输血时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同时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二)血管外溶血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管
    外溶血时由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破坏红细胞。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称为原位溶血,指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可伴有黄疸,其本质是一种血管外溶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血管内溶血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
    血管外溶血多见,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大特征。
    【实验室检查】
    一、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1.游离血红蛋白 血管内溶血时增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 血管内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时尿常规示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4.含铁血黄素尿 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二、红细胞寿命缩短。
    【鉴别诊断】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者,考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一步确定原因。
    【治疗】
    一、去除病因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激素还可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三、脾切除术对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最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20 10:27 , Processed in 0.05708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