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2016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婴儿社会性行为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婴儿社会性行为发展侵犯行为1.含义: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行为。
    2.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死本能敌意性、攻击性冲动的根源);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侵犯本能,是进化的产物);新行为主义理论(挫折导致侵犯行为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社会学系理论(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3.发展:2岁时有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出现沮丧、哭泣;指向人的真正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并达到顶峰,5岁开始减少,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攻击减少,语言攻击增多。
    4.性别差异:一般男孩比女孩有更多身体侵犯和语言侵犯。
    5.影响因素:家庭(武断、冷漠、拒绝、放任的父母,充满矛盾的家庭情绪都会导致儿童侵犯行为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
    控制: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与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1.含义: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2.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个体为了的生存与繁衍,需要牺牲自己以换取“族内适应性);精神分析理论(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系理论(强化和社会学习的结果);认知理论(随着智力的发展,个体掌握了重要的认知技能,影响了其对亲社会行为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3.发展:在幼儿期智力的发展,个体掌握了重要的知识技能
    4.训练:角色扮演系列;自我概念系列;行为自我强化;榜样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6 14:07 , Processed in 0.05162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