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回复: 0

2014年心理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选题
    1. 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这是注意( )功能的体现。
    A。选择
    B。监督
    C。保持
    D。调节
    2. 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 ( )
    A。独自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对话言语
    3. 盲目的轻信别人属于 ( )
    A。意志的果断性差
    B。意志的自制性差
    C。意志的坚韧性差
    D。意志的自觉性差
    4. “三因素”学说认为 ( )
    A。情绪是“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认知”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情绪是“情境、认知、想像”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情绪是“外界刺激、生理、回忆”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情绪是“外界刺激、认知、回忆”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 )品质。 ( )
    A。果断性
    B。坚韧性
    C。自制性
    D。自觉性
    6. 形象思维中的“基本材料”是 ( )
    A。词
    B。概念
    C。表象
    D。后像
    7. 将一个动物关在装置中,通过此装置可以给这个动物的一条前腿一个轻微的电击。在此电击之前会出现铃声,铃声停止后便施行电击,几次这样的事件发生后,这个动物在铃声响的时候就把它的腿躲开了。铃声响把腿躲开是一个 ( )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8.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病情属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概括性
    9. 人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焦虑、饥饿等,这说明人具有 ( )
    A。意识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10. “潜移默化”是 (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
    11. 一篇文章读完后,往往最前面一段内容的印象深刻,即出现首因效应,这是因为( )
    A。没有前摄抑制
    B。没有倒摄抑制
    C。仍在短时记忆
    D。进入长时记忆
    12. 看两可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是 (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3. 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是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的( )因素的表现。
    A。宜人性
    B。外倾性
    C。开放性
    D。责任心
    14. 张三属多血质气质类型,李四属抑郁质气质类型,张三和李四的气质是 ( )
    A。张三好
    B。李四好
    C。一样好
    D。无好坏之分
    15. 传统的对抑郁质的人的典型特点的描述是 ( )
    A。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但鲁莽、易感情用事
    B。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但稳定性差、易见异思迁
    C。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但行为主动眭较差、行动迟缓
    D。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优柔
    16. 在总人群中,智力呈( )状态分布。
    A。正态
    B。偏态
    C。正偏态
    D。负偏态
    17. 一般认为,创造思维经历四个阶段,它们是 ( )
    A。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准备、酝酿、豁朗、验证
    C。掌握感性材料、运用变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D。发现问题、准备、酝酿、豁朗
    18.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
    A。兴奋过程
    B。强、平衡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弱
    19. 明适应、暗适应变化的规律是 ( )
    A。感受性都降低
    B。感受性都提高
    C。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降低
    D。明适应使感受性降低,暗适应使感受性提高
    20.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 ( )
    A。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B。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
    C。从“是什么”转向“怎么样”
    D。从“为什么”转向“怎么样”
    21. 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 )
    A。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反映
    B。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C。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D。通过游戏获得愉快
    22. 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 )
    A。交往
    B。学习
    C。游戏
    D。想象
    23. 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 ( )
    A。争取人格的独立
    B。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C。争取行动和人格的独立
    D。对外部需求的争取
    24.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 ( )
    A。由欺负人格造成的
    B。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C。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
    D。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25. 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 )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
    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C。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
    D。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26. 根据动作技能能力倾向测验的原理,测量手指的灵活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述技能的学习 ( )
    A。编织
    B。射箭
    C。铅球
    D。画画
    27. 工具型攻击是指 ( )
    A。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B。用器物对别人进行伤害
    C。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
    D。为获得某种工具而对别人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
    28. 按动作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体操属于( )的动作技能。
    A。连贯
    B。封闭
    C。不连贯
    D。开放
    29.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30.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 (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31. 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32. 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做 ( )
    A。推论
    B。数据
    C。外化解释
    D。假设
    33. 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 )
    A。课题变量
    B。环境变量
    C。被试变量
    D。暂时的被试变量
    34. 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验结果,最佳的办法是采用双盲实验(double blindexperiment),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 )
    A。排除法
    B。恒定法
    C。匹配法
    D。随机化法
    35. 一个2×3的多因素设计可以得到 ( )
    A。一个交互作用
    B。两个交互作用
    C。三个交互作用
    D。六个交互作用
    二、 多选题
    1.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
    A。心理过程和人格
    B。知、情、意和能力、气质、性格
    C。知、情、意和个性
    D。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
    2. 经典条件反射是 ( )
    A。将某种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结
    B。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概率增加的现象
    C。某种情景刺激下出现的行为能得到强化而被保留下来的现象
    D。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建立联结关系而形成的
    3. 瞬时记忆是以( )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A。语义
    B。感觉后象
    C。语音
    D。刺激物的形象
    4. 问题空间就是 ( )。
    A。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
    B。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C。对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D。对问题的数量的认识
    5. 概而言之,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 )
    A。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B。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C。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D。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三、简答题
    1. 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
    2. 请简述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3. 什么是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四、综合题
    1. 论述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5 CDDAC 6-10 CCBAD 11-15 ACDDD 16-20 ABCDA
    21-25 BBCBB 26-30 ACBBD 31-35 BDAA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D 3BD 4ABC 5ABCD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人脑的活动。一般认为,气质和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①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而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③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气质和性格的联系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状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例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情绪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
    ②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例如,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
    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科学实验人员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他原来具有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2【答案要点】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动机心理学规律。它反映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度,工作效率将随之逐步降低,即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发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可描绘成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工作或学习积极性,而过强的动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因而引起工作或学习效率的降低。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也用来描述不同唤醒水平的正性情绪对手工操作的不同效应。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其影响效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与强度。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曲线呈倒“U”型,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而对于负性情绪来说,则不符合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3【答案要点】
    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是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划分的。
    (1)速度测验是指在测验过程中限定时间,看在特定时间段里完成任务的速度,因而题目并没有超过被试的能力水平,测的是反应速度。难度测验则是指在测验过程中不限时间,即一般每一题目都有时间去做,但有些题目不见得能做出来,测的是解题的最高能力。
    (2)两者的区别
    ①测量目标不同
    速度测验测的是被试的反应速度,而难度测验测的是被试解题的最高能力。
    ②测验限定不同
    速度测验在于测量被试作业的快慢,它的测题难度相等,但严格限制时间,看规定时间内所完成的题目数量。一般题目都很容易,只要给够时间,每个人都能做完。但是它就是在题目数量多,时间短的情况下,来检测被试的反应速度。测验分数的高低,完全依赖反应速度。在这类测验里,几乎没有人能全部做完所有的题目。难度测验是不限时间,即一般每一题目都有时间去做,难度测验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由易到难的排列,有最难的题目,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答不了,但给充裕的时间,让被试有机会做所有的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会做的题目。所以这类测验就是检测解答难题的最高能力。但有些题目不见得能做出来,它的时间限制的标准通常是使95%的被试都有做完测验的机会。
    四、综合题
    1【答案要点】
    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因素。现有研究认为,遗传是性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性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双生子研究中,同卵双生子的相关要高于异卵双生子,但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特质上的相关不同,而且相关并不是接近于1,一般为中等相关。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性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具独立性、民主性、强调个人,而在中国环境下的人们更谦虚、强调集体和地位的等级性等等。
    (3)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教养方式可分为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影响人格的发展,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5)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6 19:48 , Processed in 0.05482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