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考研资料:《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1章 情绪、应激和应付
    01.情绪,或情感,是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
    02.James-Lange理论指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引起躯体体验,躯体体验导致情绪的主观体验。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对比之下,Cannon-Bard理论提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躯体反应。尽管两个理论都有其优点和弱点,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犹如James所认为的,与特定的、内在的自主神经系统唤醒模式相联系。
    03.情绪表达(表情),指面部和其它诸如躯体语言、语调等情绪的外显。很多方面的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和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调节和表现情绪的文化模式,被称为表现原则。
    04.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罗列基本情绪清单。基本情绪,指人类共同情绪,由此可衍生出其它情绪或情绪组合。公认的基本情绪有:愤怒、害怕、喜悦、忧伤、厌恶。更基本的情绪分类是将情绪分为正情感和负情感。
    05.情绪由遍布整个神经系统的神经通路控制。下丘脑激发跟情绪有关的交感和内分泌反应。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是包括下丘脑在内的一个情绪回路的组成部分。杏仁核是大脑的“情绪电脑”,它核计刺激的情感意义。大脑皮层对情绪也有好几种作用,尤其是在事件评价方面。
    06.行为主义情绪观点指出,趋避系统分别与正情感和负情感相关联。
    07.按照心理动力学观点,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绪体验会影响思想、行为甚至健康。
    08.从认知的观点,人们的情绪反应有赖于所做的归因,即他们对情绪和自己躯体感觉原因的推论。按照Schachter-Singer理论,情绪涉及两个因素:生理唤醒和对唤醒的认知解释。情绪和心境(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象情绪,一般不会打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对编码、提取、判断和决策都有影响。
    09.进化论观点源自Darwin将情绪视为服务于适应的目的的观点。情绪主要具有沟通和激励功能。
    10.应激,指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战,它可能有生理唤醒,有情绪负担,要求认知和行为反应。应激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它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Selye提出,躯体对应激条件的反应伴随一般适应综合症,它包括三个阶段:警觉、抗拒和衰竭。
    11.从心理学的角度,应激使一个人了解环境负担的要求,或超出他可用的心理社会资源。按照这种看法,应激有赖于一个事件对某个体的意义。Lazarus的模型明确了应激和应付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初级唤醒(人们决定情景是否良好、紧张或者无关);次级评价(人们评价各种意向选择,决定如何反应)。
    12.经常导致应激的事件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大灾难和日常冲突。
    13.应激对健康和死亡率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是保持健康还是生病,在部分程度上要看他的人格倾向。A型行为,尤其是它的敌意成分,与心脏疾病有关。所谓A型行为,指急躁、急于求成、争强好胜的人格特点。权力动机、坚强性、乐观/悲观主义,是跟应激和健康有关的其它人格特质。
    14.人们有三种办法应付压力:直接改变情境,改变他们对情境的知觉,改变情境引发的情绪。人们处理应激情境的方式称为应付;应付机制,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模式特点。
    15.意在使不愉快情绪最小化,使愉快情绪最大化的无意识应付策略被称为“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形成、升华、合理化和消极攻击。
    16.应付压力的一个主要资源是社会支持,它与健康和长寿有关。
    17.心理学模型通常要么研究“冷”的认知过程,要么研究“热”的动机和情感过程,但这两者是统一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部分。统一的系统是进化设计的结果,以最大程度进行适应;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处理跟一个人动机、目标和情绪有关的信息。
    第12章 人格
    01.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02.与人格有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
    03.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04.Freud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阶段,即人格和性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一个阶段的问题体验会导致固着(即混乱的冲突或关注某个特定阶段的愿望),或者导致退化(以前阶段的问题再次出现)。在生殖器期,儿童经历Oedipus情节,即希望与异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觉/性关系的愿望。
    05.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06.Neo-Freudians继承了无意识过程和心理力量之间冲突的观点,但是,他们放弃了Freud的驱力理论,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学强调集体无意识;Adler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积极力量。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经验在塑造亲密关系、以及发展成熟爱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心理动力学观点一般用生活历史和投射法评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他们也用经验的程序检验假设。
    08.认知-社会理论突出编码、个人价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调节对人格的作用。人们用于编码和提取社会信息的图式在人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价值,指个体对各种结果或潜在结果赋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对所盼望的结果的期待。行为-结果期望,是认为某种行为将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能力,指用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调节,指设定目标、评定自己的表现、在不断反馈的情形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这些目标。认知-社会理论把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
    09.认知-社会理论能解释多种行为,有很多实证支持。但是,它显得过于理性化,认为人能够报告自己人格的绝大多数方面。
    10.特质理论,依据的是特质这一概念。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还假定有一个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11.用因素分析的办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构成因素理论。Eysenck认为主要的因素(他称之为type)有: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目前特质理论学者基本一致认为人格由五种特质构成,被称为“大五”理论(外向、愉快、正直、神经质和开明)。
    12.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千差万别,多数特质同时受天性和抚养的影响,但有一些特质是高度遗传的。
    13.有关人格的一致性的争论持续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有些人格过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显现。
    14.特质人格理论走的是实证测量之路。由此产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遗传性的经验研究。但是,他们显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释人格。
    15.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心理学探讨这些内容需要移情。
    16.存在主义人格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探求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恐惧”,即认识到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或意义,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处理意义、死亡和存在恐惧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
    18.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则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将人格归溯到经济,Freud则将文化归溯到人格。从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附属。按照互动的观点,人格是经济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经济过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存在的。
    第13章 生理和认知发展
    0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随时间而发展和变化的方式。毕生发展观点,检验人的一生各阶段的变化和不变性,功能上的得与失。
    02.发展心理学家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天性和养育的相对作用。第二,早期经验的相对要性,人类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在此阶段对特定类型的学习特别敏感,塑造今后发展的能力)或者敏感期(具有特殊但不明确的重要性的阶段)这种特点。第三,发展是分阶段(每个人经历顺序类似的几个不同的发展步骤)还是连续的。
    03.发展心理学家依靠三种研究设计方法:横段研究法、纵向研究法和后续研究法。横段研究同一时间里比较各组年龄不同的被试,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纵向研究长期追踪同一群个体,因此能直接地评估年龄变化而非年龄差异的效果。后续研究通过纵向地研究多个团体,将团体混淆变量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04.出生以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酒精、可卡因等,能干扰出生以前的发展。
    05.出生前和儿童期的神经发展,是神经元逐步髓鞘化、突触联系增加的过程。大脑和神经发育棉队环境需求有很好的变通性或弹性。
    06.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07.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低估了婴儿的基本能力,现在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统调理解能力,即将来自不同感觉道的有关同一客体的感觉联系起来,能够把现在的行为同生活早期观察到的行为匹配起来。
    08.Piaget提出,儿童通过发明和构造他们经验以外的存在来发展知识。Piaget认为人对环境的认知适应是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进行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以当前图式解释行动或事件,即把现实存在纳入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顺应,是调整图式以适应现实存在。
    09.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在感知-运动阶段,思维主要以知觉和行动的方式进行。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存的概念,即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与儿童自己的行动或是否看到他们没有关系。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特别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出现了符号思维。运算,是个体可用于操作、转化和将一个客体知识复原为原始状态的内在或心理活动。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能够以逆行方式对具体客体的内在表征进行运算或心理操作。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理解守恒现象,即一个客体或情境的基本属性保持稳定,即使表面属性发生变化。正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能够就正式命题而非具体事件进行推理。
    10.就广义来看,Piaget的理论,如从具体、自我中心到抽象思维的变化,是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批评Piaget低估了年幼儿童的能力,忽略文化的影响等。
    1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集中关心不同的认知成分的发展。几种发展变量是:儿童的知识基础,加工的自动化,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
    12.液态智力,即没有具体的内容,但用于处理信息的智力能力。结晶智力,即一个人储存的知识。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到中年就逐渐衰退,而结晶智力毕生都在不断增加。伴随老年的是心理运动速度减缓。
      第14章 社会性发展
    01.社会发展,指在人际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一生中可以预测的变化。
    02.依恋,指儿童对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系。别离焦虑,指与依恋对象分开时的痛苦和忧伤,在不同人类文化中它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年达到顶峰。Harlow对猴子所做的实验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恋的基础。Bowlby综合了心理动力学和进化理论,指出依恋是保证未成熟动物接近父母的一种机制。
    03.研究者用一种称为“陌生情境”的方法发现,依恋有四种不同的风格:安全,回避,矛盾和无序的。早期的依恋模式对后来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成人依恋风格的基础。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征,它们是随后亲近关系期望的基础。
    04.社会化,指个体了解他们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
    05.父母是特别重要的社会化代理。研究者区分出独裁型、宽容型和权威型三种不同的做父母的风格。不同的父母风格倾向于使儿童具备不同的特点。为人父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父母的爱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绝孩子的程度。父母的接受,与自尊、独立和情绪稳定联系在一起。
    06.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有作用的一个角色是性别角色(被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范围)。与生理上的性(sex)不同,心理学的性别(gender)受后天学习的影响。性别社会化在生命之初就已开始。
    07.形成友谊,是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同胞兄弟姐妹关系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敌对又亲近。与其他孩子的友谊大致在三岁是出现。有些孩子不幸不为其他同伴所喜欢,这些被拒绝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这些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无足轻重。
    08.青春期以躯体第二性症的出现为标志,往往伴随自我统一性危机。成年初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约会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决定结婚之后摩擦开始增加;孩子是家里的“第三者”。中年是事业丰收的季节,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但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因而出现转折。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适应退休,他们希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09.社会认知,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关系形成概念的方式。自我概念,指一个人有关自我的信息表征的组织方式。起初,儿童缺乏一个独立的自我概念,随后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较抽象,更多地依赖于情感、人格特质这样的内在心理过程。视角采纳,是一种逐步发展的重要社会认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10.通过将文化信念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儿童形成性别图式,即与男性或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点的心理表征。性别图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惊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础和社会学习的相互作用。
    11.道德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指获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和规则。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他人的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诸如条件作用和示范作用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认知-发展模型更注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为。Kohlberg的阶段理论,将道德推理分为三种水平:前世俗水平(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赏而遵守道德规则),世俗水平(按照习得的文化标准认定好坏),后世俗水平(应用抽象、自我定义的原理)。信息加工观点,将道德发展分解成不同的成分过程,并研究各成分在儿童期的发展变化。
    12.按照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将父母的价值内化,是内疚促使人们遵从自己的良知。其他理论强调“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伤害)在激励人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道德发展,无疑反映了认知和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
    13.Erikson心理社会八个阶段,是最著名的毕生发展理论。这八个阶段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害羞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以上为儿童期);自我统一性对自我统一性模糊(青春期);亲密对孤独,产出与停滞,完整对绝望(成年期)。
    第15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01.心理变态,指影响一个人的安宁感,或影响社会、职业职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02.心理疾病的概念随历史和文化而变化。不同文化对心理变态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心理疾病”决非只是给不正常者的一个标签。
    03.心理动力学观点区分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症,它们形成一个身心障碍的连续体。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要评估一个人的愿望和恐惧、认知和情绪资源、自我和他人的体验。
    04.认知-行为观点将经典和操作条件作用与认知-社会观点相结合。功能紊乱行为,是环境偶发事件和错误认知导致的结果。
    05.理解心理变态,常常要求进入生物学分析水平。从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变态源于大脑内的错误连接,尤其是特定神经递质活动量大,有时过于活跃,有时过于沉寂,容易产生错误连接。心理变态的素质-应激模型指出,存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素质(先天遗传而来的心理倾向),潜在容易受伤害的人,在应激情形下就可能表现出症状。
    06.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系统模型,认为任何人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家庭的功能紊乱。
    07.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1994),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心理疾病的官方手册,是描述诊断的基础。中国1989年出版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08.儿童期或青春期诊断出的第一种症状往往是注意缺陷多动症,特点是与年龄不符的分心、冲动和多动。另一种是操行障碍,即孩子持续地违反他人的权力以及社会规范。
    09.物质有关的障碍,指连续地使用对心理和社会功能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全世界范围内,酗酒,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和其它多数心理障碍一样,酗酒的根源包括基因、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10.精神分裂症,是与现实脱节的一种障碍,它包括积极症状(如幻觉、错觉、联想散漫),消极症状(情感贫乏、社会技能差)。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包括:妄想狂(以妄想症状为主,并有相应的幻觉),紧张型(以躯体运动上的变化为主,表现有紧张性兴奋和紧张型木僵,两者可交替出现),紊乱型(与现实的接触特别差,看上去凌乱,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或不合时宜),无分化型(混合的症状,不符合上述任一类型的标准),残留型(主要是消极症状,诸如情感缺乏,言语贫乏,无话可说,或缺乏动机)。精神分裂症是高度遗传的大脑疾病,但易感个体受环境刺激的激发而出现或者恶化。
    11.心境障碍,以情绪和心境的困扰为特征。躁狂症,处于此状态的人感觉特别快乐,认为他们什么都能做。最严重的抑郁是主抑郁障碍。精神抑郁症,指长期的、超过两年的无名抑郁。两极障碍,是躁狂和主抑郁情节交替为特征的心境困扰。心境障碍不一定就有自杀,但自杀念头是抑郁的常见成分。
    12.心境障碍的病因学中有基因的贡献,但是,除了两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要求生理上的易感性以外,环境事件本身就能促成抑郁。认知理论从功能紊乱的思维中寻找抑郁的根源。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抑郁的本质、诱发物,有赖于个体的人格结构。
    13.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强烈、频繁或连续的,没有正当的情境理由的焦虑。恐惧障碍,特点是没有情景理由的强烈害怕和厄运或恐怖感。广场恐怖症,指处于很难逃脱的地方或情境时的害怕感。强迫-冲动障碍,以一再发生的强迫症(持久稳固的思想或观念)和冲动(以刻板的方式对强迫症作出有意的行为)为标志。创伤后应激障碍,其特点是倒叙和反复想到通常人类体验以外的心理忧伤事件。
    14.焦虑障碍和抑郁一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不一定要有基因遗传倾向。认知-行为理论将它们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和功能失常的认知联系起来。心理动力学理论将焦虑障碍与冲突、童年信仰、害怕和愿望联系起来。
    15.分离障碍,其特点是意识、记忆、自我统一性感觉或者环境知觉出现分裂瓦解。最重要的特征是分离,即经验的重要方面在意识中被分割开,彼此无关的混乱状态。最严重的类型是分离人格障碍,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16.人格障碍,其特点是适应不良的人格模式,导致长年在人际和职业功能方面出现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其标志是极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心境急剧摆动,自我统一性感觉不稳定,非常害怕分离和遗弃,控制,冲动行为,自伤行为等。反社会人格障碍,其标志是一些领域中不负责任和干扰社会的行为模式。基因遗传在很多人格障碍中起一定的作用;童年的经验,诸如虐待和忽视也起同样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17.心理动力学认为,洞察--了解一个人自己的心理过程--对治疗变化和治疗关系重要。
    18.自由联想,是用于探索症状形成中所涉及的关联网络和无意识过程的一种技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对冲突、防御、妥协形成和转移反应的解释。转移,指将思想、情感、恐惧、愿望和冲突从过去的关系,特别是从童年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治疗者也必须十分小心注意他们自己的逆转移,即由于与病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病人向他们的转移而引发的情绪反应。
    19.心理动力学当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分析(很典型而且是长远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依赖同样的原理,但对话更多),和短期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也是依赖同样的原理,但有特定的关注焦点和有限的活动时间)。
    认知-行为治疗
    20.认知-行为治疗法,时间相对较短,直接,而且集中于具体的症状。它们依赖操作和经典条件作用,以及认知-社会的和更严格的认知干预。
    21.在系统脱敏(一种经典条件作用技术)中,病人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在心理上慢慢地接近所害怕的刺激。曝光技术,和脱敏一样,依赖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但它们让病人接触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恐惧刺激而非只是想象它。依据操作条件作用的治疗,用奖励和惩罚修改不当的行为。
    22.在参与模型中,治疗者不仅塑造所要的行为,而且还逐渐引导病人参与其中。技能训练,传授完成相关目标所必须的程序。社会技能训练,帮助那些在人际能力方面有特定缺陷的人。
    23.认知治疗试图用比较有效而且准确的认知替代功能失效的认知。Ellis推出理性-情感治疗,提出了心理治疗的ABC理论,A指激发条件,B指信念系统,C指情绪后果。Beck的认知治疗类似地提出,改变扭曲的认知是治疗变化的关键。
    人本、团队和家庭治疗
    24.人本治疗,集中于病人的现象(体验)世界。Rogers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通过治疗的移情作用和无条件关注,体验真实的自我。
    25.团对、家庭和婚姻治疗,涉及同时面对多个个体。团队治疗,集中于个体动力学和团队过程。团队治疗的一种变式是自助团队,它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指导。家庭治疗,假定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系统的结构,所以治疗应该指向家庭互动模式。家庭治疗的变式是婚姻或夫妇治疗,以夫妇为治疗单位,可以采用系统、心理动力学或者认知-行为技术。
    生物治疗
    26.生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的机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机能。药物治疗,是生物治疗的主要类型,它指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电痉挛治疗(ECT),或者电击治疗,至今仍作为最后的选择治疗严重的抑郁。在一个时期,心理手术,即减轻心理症状的大脑手术也曾广泛采用。
    27.药物治疗法,已被确立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两极障碍和很多其它心理变态的有效方法,但是,病情的反复率和副作用是其两大问题。
    28.研究者发现,所有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总体上比其它方法更有效。认知-行为法和生物治疗法取得了教多的实际关注和支持,但是并没有发现它们比短期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法更好。
    29.治疗方法有赖于文化价值系统和有关人格和心理变态的信念。
      第16章 态度和社会认知
    01.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他人在场对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02.态度,是一个客体有一个评价之间的联系,通常包括认知、评价和行为的成分。但是,这三种成分可以独立地变化。态度,不一定是行为的预示器。
    03.社会心理学家关心两种态度转变:说服和认知失调。说服,指故意努力地引导态度发生变化。理想的说服要求注意到说服性沟通的所有成分,包括:沟通源,信息,渠道(信息传送的方式),接受者和信息指向的目标行为。当人体会到态度和行为之间,或者态度和新信息之间存在差异或不适配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04.社会认知,指人们了解他人、自己、社会互动和关系的过程。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有几点不同:人类行动是模糊的,涉及情绪,文化在社会认知中起很大的作用,社会认知是相互的。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试图了解社会世界时,人的举止很象直觉科学家,形成假设,收集数据,操作变量。
    05.第一印象,是人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形成的最初的图式。图式,是组织人的经验的思维模式。人图式,表示有关特定的人或特定类型的人的信息。情景图式,表示有关不同社会情境的信息,通常包括剧本(具体明确应该如何为人处世的图式)。角色图式,表示对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有文化模式化的期望信息。关系图式,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06.刻板印象,根据诸如种族、民族或性别这种属性,将有关个性特点的过度概化的图式归结到一组人身上。偏见,指根据一个消极的刻板印象判断一个人。种族和民族偏见有动机和认知上的根源,也有人格和社会动力学的根源。偏见一般要求组内和组外,即属于一个团体和不属于一个团体的人之间有区别。仅有接触,还不足以削减组内和组外的冲突,接触还必须涉及合作。
    07.有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称之为归因。人们归因时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进行外部归因(归因于情境)还是进行内部归因(归因于人)。在进行归因时,人们依赖三种信息:一致性(该情境中所有人如何行动),一贯性(在该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当人们因为知道其它原因可能导致某个行为时,会低估某个变量的作用,这就是折扣。相反的情境是增加,指尽管行为的发生有情境压力,但人们增加或加大行为的内部归因。
    08.社会认知可以以多种方式发生偏差,包括图式或假设的错误确认;高估行为的内部原因的作用,低估情境原因(基本归因错误);以比观察者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
    09.自我指人。主体自我,指一个人作为思想者、感受者和行动者的自我体验。客体自我则相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符号互动论者指出,人们知觉自身、甚至认识和标定自己的情绪的能力,都深受周围人的影响。
    10.当代心理动力学思想,集中在自我的心理表征或自我表征,它可以是意识或无意识的。从认知的观点,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图式,它指导思想、注意和记忆。自尊,指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自我一致性需要,即对信息的解释适合人们已有对自己的看法。
    11.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基于错误的情境认定而采取新的行为,使得原本错误的概念成为事实。该现象又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第17章 人际过程
    01.引起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接近、相似、奖赏和躯体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奖赏。
    02.心理学家对爱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将情感型爱(以强烈的生理唤醒和溶入他人为标志)和友爱型爱(涉及内心的感情、友谊和情绪上的亲近的爱)加以对比。Sternberg将爱分为:亲密、热情和决定/承诺三种成分。Sternberg认为这三种因素兼备才称得上完美的爱。其他理论家认为,浪漫的爱是婴儿依恋机制的延续。进化理论家强调性策略,即选择配偶的技巧,性策略因性别而不同,反映了男女身上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
    03.爱的能力源于生物基础,但是由文化定型,就象很多文化认为婚姻关系中不一定要有浪漫爱,甚至认为它不重要。
    04.利他,指行为方式对他人有所帮助,自己没有明显的收获,或者还有潜在的损失。哲学家心理学家在是否有真正的利他行为上存在分歧。利他行为可能是自私和非自私动机的混合物。
    05.对旁观者干预现象的研究发现,有不采取行动的他人在场,人们在危机时刻往往不会出手相助。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责任分散(感到个人行动的责任减小)的结果。
    06.攻击,指意在伤害别人或生命体的言语或躯体行为。不同文化、不同种属的动物中,雄性的攻击性总是显得比雌性的强。
    07.心理动力学和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根源于生物属性。神经系统有组织、分层次地对攻击性实施控制,其中杏仁核和下丘脑起了主导作用。攻击性还特别受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的控制。认知-行为观点则把攻击行为解释为社会学习和奖惩的结果。
    08.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出自受到挫折的愿望或需要。修改后的一个假说认为,如果挫折或不愉快的情形引发不愉快的情绪,那么就可能引起攻击。
    09.社会影响,指他人出现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服从,是个体遵照权威的指示的一种社会影响过程。Milgram的系列研究显示,如果人们相信权威的合法性,多数人会失去良心的控制而一味服从。
    10.从众,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一适合同伴或团队的标准的过程。Asch的研究显示,当面对一组人具有一致的意见,哪怕意见明显错误,相当数量的人也会顺从一致。从众,是认知的需要,也是追求或规避奖惩的需要。在农业社会,人口密集,从众现象更多,在那里,独立是一种对适应不利的个性。
    11.团队,是人的行动会影响其他成员的人的集合体。自然出现的团队一般有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标准),角色(对处于社会模式化的位置上的人所规定的适宜行为),领导者(比一般人施加更大影响的人)。
    12.心理学家发现,团体决策的结果往往出现团体极化现象,即团体决策趋向冒险或谨慎两个极端。
    13.我们这个世纪巨大的社会变迁,诸如飞速的技术发展和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的崩溃,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变化,提出了进退维谷的适应和应付的难题。
2012考研心理学专业课辅导班型课程名称课时原价优惠价试听购买2012考研心理学统考基础班10400300

listen21.gif

listen21.gif

试听

buy21.gif

buy21.gif

2012考研心理学统考强化班531,000800

试听

2012考研心理学统考冲刺班15600500

试听

2012考研心理学统考全程班1022,1001,500

试听

2012考研政治心理学联报班2352,8002,200

试听

2012考研英语心理学联报班4153,0502,800

试听

2012考研政英心理学联报班5523,7003,200

试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8 11:37 , Processed in 0.088415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