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3|回复: 7

历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5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东方小编为2014备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奉上中国近现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针对中国近现代代史的各个章节,给予重要考点的解析和复习建议,最后搭配练习,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下面首先看第5章节的内容。
   
    第五章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次近代史上大的运动,从变法、革命的产生到发展、高潮直至失败的过程,都是重点内容,是专制体制到共和政体的历史转折点。还包括这个时期内穿插的清末立宪运动,另外就是伴随变法和革命而不断爆发的不同派别之间的论战和文化思潮的涌动。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严重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甲午战争的失败,早期的维新思想家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迅速的传播,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代表了这股新的社会思潮,不仅对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也对洋务运动的种种失误和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取得成功。
    维新思想的传播,队伍的壮大,为开创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但同时也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大恐惧,爆发了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拓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拉开了变法的大幕。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资产阶级中的革命派逐渐走到了前台,革命思想开始得到传播,各种革命著述广泛地为人们所熟悉,革命团体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武装活动。同时在资产阶级的内部还爆发了一场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最终随着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革命的形势已经无法逆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6 14: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建议
    考生在复习掌握两次运动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其产生的背景,尤其是对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的理解。变法和革命中产生过两次大的论战,也是历来考查的重点内容,注意不同学说的代表人物和论述,包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人。
    立宪运动是清政府作出的一次回应,但是由于落后于形势而失败,考生应掌握这次立宪运动的具体措施,将体制上的改革同之前的戊戌变法和之后的共和政体进行比较,注意其中取得积极意义和影响的措施。
    民国初年的政治体制是重点考查的对象,需要考生着重掌握,比较之后袁世凯窃权后对政体作出的调整,以此考查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此外需能够将变法和革命两条不同的资产阶级道路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与深入探讨。
        核心内容
    维新变法思潮产生的背景与发端;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严复与其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对维新变法产生的推动作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变法全过程;清末“预备立宪”的过程以及效果;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民初政体。
      命题预测
    对近代史上这几次重大的变法与革命,应注重从制度变革的层面上来分析掌握,注意几次运动前后体制的沿革和变化。民初的政体更是重中之重,考生应能够分析其影响和现实意义。同时几次变法和革命之前的社会思潮是另一个重点,为之后的运动做了充分的社会舆论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14: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 )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2.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民族精神②唤醒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③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④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势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3.中国近代时期的《仁学》所宣传的主要观点是(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严复的著作?( ) A.《天演论》 B.《原强》 C.《救亡绝论》 D.《辟韩》
    5云南和贵州两省的独立是在下列哪一项事件中发生的?(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北伐战争 D辛亥革命
    6.康有为在他的《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驱,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康有为主张尊孔复古 B.康有为反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康有为希望发展儒学思想 D.康有为依靠儒家思想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7.康有为意图建立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的想法在下列哪一项中体现?( )
    A.《应诏统筹全局折》B.《定国是诏》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8.中华民国的重要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下列哪一项?( )
    A.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B.实现了责任内阁制度
    C.实现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D.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9.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个方面?(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了原有的封建思想 B使知识分子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C.倡导新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1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先进性体现在( )
    A.“自强”口号的内容有所变化 B.主张创办新式的学堂 C.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D.主张改组军事组织
    1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没有提到的是下列哪一项?( )
    A.土地纲领 B.推翻清朝统治 C.驱逐帝国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3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有( )
    ①以俄为师②民主共和 ⑧收回利权④实业救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具体组织和发动武昌起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机构是( )
    A同盟会 B.文学社和共进会 C.光复会 D.政闻社
    16.在推动清末立宪运动的力量中,不包括哪部分的势力?( )
    A.清政府中的改良派 B立宪派 C.地方洋务派 D保皇派
    17.在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之中,他们的争论焦点都包括了哪些内容?( )
    ①中国是否要进行“社会革命”②中国是否要建立共和政体③是否要推翻清政府④革命手段与和平手段之争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下列事件中,哪一项不是发生在上海?( )
    A.“学界风潮”的发端 B.中外注目的“《苏报》案” C.光复会的成立 D.同盟会的成立
    19.对于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颁布刑法法典《大清新刑法》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开办警察事务 D.成立中央及各省的咨议局
    2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四大中心?( )
    A.北京、上海、广东、湖南 B.上海、天津、广东、湖南
    C.湖南、北京、上海、天津 D.北京、东京、广东、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6 15: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名词解释
    1.科学补习所 2.咨议局 3.《天演论》 4.《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5.保路运动 6.“公车上书” 7.《应诏统筹全局折》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黄花岗起义” 10.“二次革命” 11.“安福国会” 12.《癸卯学制》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民报发刊词》孙文1905年
    请回答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无当也。虽然,其事至难言矣。夫中国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今日欲以旦暮之为,谓有能淘洗改革,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以自存于烦扰之中,此其胜负通窒之数,殆不可不待再计而知矣。”
    ——《原强》严复
    请回答:(1)简述严复的思想。(2)严复在《天演论》中有怎样的思想主张?并概括其影响。
    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采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有什么样的变法主张? (2)简要概述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产生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6 16: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简答题
    1.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预备立宪时期的改革内容及意义。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 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形势。
    6.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袁世凯之所以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其本身的目的是用于消灭南方的革命势力,所以镇压国民党是正确选项,本题属于细节性考题。
    2.B【解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单薄,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并非变法的历史意义,前三项为正确选项,考生应仔细掌握,在简答中考查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变法期间的重要文件及著作也有可能在史料分析题中出现。
    3.D【解析】《仁学》是谭嗣同所著的哲学著作,它的内容主要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礼教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把其根源指向了清政府腐朽的统治,是支持维新变法的力作。考生应注意对维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和刊物熟练掌握,容易在细节题中出现。
    4.A【解析】严复在甲午战争之后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绝论》等一系列文章,呼吁进行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但《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作品,并非由其创作。
    5.B【解析】19ls年底由于袁世觊复辟称帝,云南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统一各派力量,在云南首举义旗,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分三路讨袁,其后不久贵州省宣布独立。考生应对护国运动的起因和经过有所了解,有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
    6.D【僻析】这本书写成于光绪十八年,内容是论证了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之言所写,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为自己的变法改革找寻依据。
    7.A【解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行变法的政治纲领,除了强调必须实行改革的道理之外,还具体地提出了实行变法的措施,这里就包括了意图建立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
    8.A【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成果,它虽然还没有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彻底地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9.C【解析】戊戌变法虽然提出了倡导新学的主张,但是由于改良派的阶级局限性,还是只能在旧有的思想之上进行一些改良,并没有时封建思想文化作彻底的否定,实现突破。
    10.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参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而来的。其约法范本的参照是美国的宪法,也就是强调:人的权利与自由、三权分立、总统制等等,是一部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11.C【解析】由于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俸,西学为用”,只是在表面上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并没有触及政治层面的改革,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制度上的革新,建立西方式的君主立宪体制,所以它的先进性体现在这里。
    12.C【解析】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包括了推翻满洲贵族统治,重建汉人当权的政府,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在于,没有提出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考生需熟练掌握这一点,容易在细节题中考到。
    13.B【解析】将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是在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中实现的,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中,并不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内容,也不是顽固派时维新运动的阻挠手段。
    14.C 15.B
16.D【解析】正是立宪派和洋务派的呼应与合作,才推动了立宪运动的发展,其中的立宪派是由改良派发展而来的,实行君主立宪是改良派的一贯主张,所以除了保皇派之外,都是正确的选项。
    17.D【解析】革命派与立党派在政治理念、民族观念、革命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反差,他们在各个方面的争论也各有利弊,以上选项都是他们论战的焦点,所以需要考生重点把握,可能会在简答题中出现。
    18.D【解析】在民主革命时期,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都市和通商口岸,是全国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许多革命事件都是在上海发生的,同盟会于1905年正式成立于日本东京,所以D为正确选项,本题属于细节题,考生只需大致了解。
    19.C【解析】选项中只有开办警察事务不在预备立宪的范围之内,而是在清末新政中的主要改革内容之中,并且是最有成效的一项改革内容。考生应该能区分新政与预备立宪之间的区别。
20.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6 17: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名词解释
    1.科学补习所:1906年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
    【解析】它是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具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还向各学堂和军营派有代表。科学补习所在学堂和军营中策动新军的方略,对湖北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补习所也是同盟会的前身之一。
    2.咨议局: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这成为中国政治参与的开端——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咨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咨议局实际上有名无实,只是在清政府地方行政长官严密监控下的点缀门面的机关。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析】成立各地的咨议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属于模仿西方国家国会的地方民主机构,对决议国家预算、决算、税法、法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像清末预备立宪的其他大部分改革内容一样,都没有真正地得以运行。考生应注意将其放在预备立宪的各项内容中一起掌握。
    3.《天演论》: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他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是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急需的精神食粮。
    【解析】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天演论》并非是达尔文著作的直接翻译,而是严复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其原著做了有选择的评论和改造,进而唤醒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带动了一种思潮的兴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4.《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1年应慈禧改革上请所奏。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倡导下,先有各省督抚的联衔会奏的动议,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是该奏折的主稿者,但《三折》稳健、不宜过激的基调则是由刘坤一确定的。
    5.保路运动: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四川的人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保路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解析】保路运动不仅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卖路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多个阶层卷入了这次运动,加剧了武装起义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形势,为辛亥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群众基础。
    6.“公车上书”:中日甲午海战过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社会上强烈抗议,正在京城参加科举的各省举人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的万言书,当时共同签名的举人多达1300多人,史称“公车上书”。其中的内容包括,痛陈割让台湾、辽东的恶劣后果,提出了进行变法改革的几点主张。
    【解析】“公车上书”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考生需要将此作为考查戊戌变法的起点。
    7.《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解析】《应诏统筹全局折》是戊戌变法中的纲领性文件,在这次上光绪帝的奏折中,康有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改良派的改革内容,精心设计了更新的政权体制和组织形式等具体方案。考生应注意对戊戌变法时期几个重要文件的掌握。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并公布实施。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谩有法律保留条款;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司法独立审判的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被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衷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9.“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召开同盟会骨干会,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起义军浴血奋战,东舞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起义失败后,其中72人的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解析】同盟会成立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清活动,其中的黄花岗起义是比较著名的一次,者生应对这个时期同盟会组织的几次大的武装起义和代表人物有所了解,这是大纲中列出的条目,可能在选择题或名词解释中出现。
    10.“二次革命”: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对国民党人步步进逼,包括刺杀宋教仁等行为,但是国民党人却一味妥协,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孙中山的动员,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但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解析】“二次革命”是辛蛮革命的延续,但是革命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武装力量的松散,而袁世凯手下的新建陆军具有较强的实力。考生应注意区别这个时期多个护法、护国、革命、起义运动之间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
    11.“安福国会”:安福国会亦称新国会,是段祺瑞的御用国会。1918年,段祺瑞为抵制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决定重选国会议员,由徐树铮、王揖唐等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包办选举。段祺瑞为了达到对抗广州非常国会及排挤直系势力出中央政府的目的,一面加紧训练参战军以扩大势力,一面利用日本的借款,收买无耻政客,成立以徐树铮、王揖唐为首的安福俱乐部,操纵新国会的选举。在选出的议员400余人中,安福俱乐部占了300多人,故世称新国会为“安福国会”。
    【解析】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的内部速渐开始分化,不同的军阀派系之间开始争权夺利,其中“安福国会”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考生还需要对这一时期军闽争权夺利的活动有所了解,包括“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事件都会在名词解释中出现。
    12《癸卵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由清政府颁布。包括《学务纲要》、《蒙养院章程度家庭教育法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等章程。内容涉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及学务管理等,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分小学9年、中学5年、高等学堂及大学6~7年。规定了学堂的宗旨。这一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颇大,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6 17: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史料分析题
    l【答案要点】(1)是否推翻清政府。改良派一直认为满族在入主中原后的二百多年里,早已经和汉族同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否认民族歧视的存在,认为在法律上已经实现了民族平等。尤其是对康熙朝开创的盛世倍加推崇,而且对清末实行的“预备立宪”表示欢迎。革命派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清朝统治者一直在实行民族高压,而且对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极为不满,希望将满族赶出中国,认为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清末进行的立宪和新政不过是披着立宪的外衣,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是否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反对建立所谓的共和体制,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达不到建立共和所需的条件,盲目地将统治权交给国民,会出现国家的混乱,进而回到专制。建立共和是革命党人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共和体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是符合中国人的,况且有其他国家成功的范例可以提供参考。革命派在提倡共和体制的同时,给出了普及国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革命的方式来传播这种精神,走一条从军政到约法再到宪政的共和之路。
    (3)是否进行社会革命。关于这点争论主要集中在,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平衡,改良派以为中国的贫富分化不明显,缺乏抵御外国资本的大资本家,如果再将其强行分给底层不开化的民众,势必使情况更加恶化。而革命派恰恰认为,贫富分化不严重,才有利于进行社会革命,他们认为是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了社会经济组织的不合理。
    (4)革命的方式问题。改良派认为通过暴力手段进行革命,势必引起混乱局面,帝国主义还会乘机进行瓜分。而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再多的请愿和劝说也无济于事,革命的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的目的是建立立宪制的共和政体,并不担心帝国主义会乘机干预。
    2.【答案要点】(1)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
    (2)首先,进化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生物界,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政教人事。
    其次,强调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里,严复并没有机械地套用达尔文的理论,片面地强调环境的选择作用,而是具体结合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阐明这种选择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借此呼吁人民觉醒,积极地应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由严复的《天演论》带动起来的天演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进化论的角度,只要进行变法革命,发挥人的主动性,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这为力求改革和革命的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早期的康有为、粱启超到后来的孙中山等人,这种理论都激发他们在政治上产生了强烈的诉求,是改良或者革命的推动力,反过来他们的学说又丰富了进化论的思想体系。
    3.【答案要点】(1)他主张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王朝统治。
    (2)康有为自幼熟读古代典籍,深谙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但他拥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致力于研究民族救亡的问题,在研究了大量西方书籍和到过上海、香港游历之后,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图强,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维新思想体系。
    康有为早期的变法维新思想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附会儒家经学典籍,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属于这样的创作路数,希望能借此为维新思想正名,将维新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推广。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给光绪皇帝上万言书,其中的内容包括,除了痛陈割让台湾、辽东的恶劣后果,还提出了进行变法改革的几点主张。随后康有为的上书直达皇帝,引起了光绪皇帝的重视,他的维新思想取得了光绪的支持。
    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再一次的到来,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帝党下决心进行维新变法,他们的理论根源和变法策略都来自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898年初,康有为上陈《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堆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目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2.【答案要点】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不许任何人阻挠;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兄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实行保甲。
    戊戌变法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次的变法过程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次的变法运动,积极地宣传新的政治、文化、社会理念,为后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奠定了基础。此后,更多的人士意识到依靠改良无法达到救亡的目的,于是投身革命的洪流。
    3.【答案要点】改革内容:(1)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将原有的军机处裁撤,转而设立责任内阁,下设各部,实际上是所谓的“皇族内阁”。新设立的其他重要中央机构还包括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弼德院和相当于参谋部的军咨处。地方上的机构改革主要是设立了各省的咨议局,拟订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合法性。
    (2)法制改革。设立修订法律馆,派专门的大臣主持修订法律,并修订颁行了商法、刑法等几部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主立宪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是主要以维护君权为主,而且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贯彻。此外,还仿照西方的刑法,颁行了《大清新刑律》,引入了近代的刑法体系。
    (3)地方自治政策。主要是仿照日本的政策而实行的,各省都依照章程筹办了地方自治,大都建立了府厅州县的自治公所,这种自治活动,依靠地方士绅和大商人阶层的参与,推动了各地工商业、文教事业的发展。
    意义:首先,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而且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来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其次,从客观的实际影响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高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但是预备立宪的落后性,同之前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和新政一样,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答案要点】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政治纲领,但是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同时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由其来完成对封建主义意识彤态的批判。
    但是由于革命派本身的力量有限,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地进行下去。虽然孙中山提出了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并没有被真正地理解和执行,盲目的排满情绪使革命党人认为只要推翻了满族皇帝就完成了革命的任务。其次,革命缺乏有效的群众基础,只是在有限的人群中进行,由于所获得的支持不足,所以力量不足以同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抗衡。当然还有革命派内部的矛盾问题存在,致使革命没有彻底地进行下去。
    5.【答案要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相继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汇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扶植的清朝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的和阶级的基础。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致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义和团运动遭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担救国大任;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6.【答案要点】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成为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井推进为救亡国存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使变法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鍪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促使大批爱国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戊戌变法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保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对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的打击大于戊戊变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两者都以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己任。不同点是改良派要求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针对第5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18 17:25 , Processed in 0.07906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