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9|回复: 4

历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1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东方小编为2014备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奉上中国近现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针对中国近现代代史的各个章节,给予重要考点的解析和复习建议,最后搭配练习,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下面首先看第1章节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列强的对华侵略
    内容概述
    本章以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历次对华战争为线索,重点考查西方国家的侵华史,本章内容在历年的各种近代史考试中都是重点考查对象,而且不分主次,都需要考生着重对待,考点囊括历次对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局、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的最早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
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清政府选择了妥协投降,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内容影响深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巨大而深刻。另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 的抵抗。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西方国家转化经济危机,扩大侵华利益的结果,战火从广州、天津一
直烧到了北京城,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重要的包括《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倾向。同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的同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西北的领
土多达144万平方公里,是这次战争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是通过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来实现的。
    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中法战争是一场中越共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整个战争形势一度
对中国有利,但是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最终成为了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使中国的西南门户洞 开。除了陆上战斗,考生还需注意中法战争中的海上战斗。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在战争中,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
的近代化成果进行了比拼,最终日本获得全胜,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
主旋律,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马关条约》。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意识觉醒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盛宴,而签订的《辛丑条约》
无疑是一个分赃的条约,至此,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同时,清政府也沦为了列强侵华的 代言人,中外的反动势力勾结在了一起。
    复习建议
    在复习中,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这段历史。
    首先,可以将这一段历史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即在与中国之前以及其后的历史比
较中来复习,可以更深刻地掌握当时中国为何屡遭侵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破坏,
进而得出在这影响之下,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另外可以与当时的世界局势联系起来,从当时的世界大势中来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争夺殖民地积极扩张,总结呵史的教训: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其次.要把握晚清时期的列强侵华的一系列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战后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基础。这一系列的战争以及因之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在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迈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大纲要求的考查目标之一,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再次,有一个线索贯穿于这段历史: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它们瓜分中国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中国则是一步步迈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如果抓住这个线索来复习,既会锻炼基本的历史综合能力,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最后,考生在对重要知识点复习的前提下,也不应忽视这段历史的许多细微之处,如总税务司的设立、东南互保以及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等等,这些也是出题点。应该查缺补漏,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核心内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过程;中法战争的过程;《中法新约》的内容;甲午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局;《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命题预测
    列强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历来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所有的题型都有可能考到,战争的背景、影响是简答题常考内容,条约的内容可以放在史料分析中,而战争的过程有可能在细节题中涉及,所以考生需要拿出较多的时间来复习本章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16: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札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
    此回答l~6题:
    1.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攫取的第一块殖民地和第一个租界是( )
    A.澳门和上海地方一区 B.香港岛和上海地方一区 C澳门和广州地方一区 D.香港和广州地方一区
    2.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管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C.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军舰和商船沿长江最远可到达( )
    A.镇江 B.九江 C.汉口 D南京
    5.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是( )
    A.《中俄密约》 B.《北京条约》 C.《江华条约》 D.《中法新约》
    6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税务司设立后,南洋大臣任用( )担任首位总税务司
    A.赫德 B.李泰国 C.璞鼎查 D.义律
    8.光绪元年七月,清政府迫于( )强烈要求派一位使臣到其国,( )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
    A.法国曾纪泽 B.德国浦安臣 C.英国郭嵩涛 D.美国刘锡鸿
    9.19世纪末的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法国把( )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A.滇、桂、闽 B.滇、湘、粤 C.闽、粤、桂 D.滇、粤、桂
    10.哪个条约的签订使法国的侵略势力伸进我国的云南和广西?( )
    A《李巴条约》 B.《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1.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下列哪一组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R《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1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在( )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C.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D.洪仁圩的《资政新篇》
    13.下列城市:①南京②厦门③天津④杭州,按其在近代历史上开放为商埠的时问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名词解释
    1.亚罗号事件 2.十三行 3.《南京条约》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魏源 6.三国干涉还辽 7.东南互保 8.《瑷珲条约》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0门户开放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将沉睡的中国人震醒,而中国的惨败又被大多数国人视为奇耻大辱。战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社会危机四伏。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林则徐认为:“黄河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林则徐提出,实行“重商力”,要有好的政策。中国还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他主张对外国商人,应坚持“守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坚决反对顽固派闭关禁海、与外国断绝往来的愚蠢作法。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允许民间开矿,反对政府独占。
    材料二
姚莹认为“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船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愤败至此耳……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已知彼而不肚,愤愤从事而不败者也”。……林则徐在抗英作战中,承认英军火炮能“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针对顽固派把西方先进技术说成是“奇技淫巧圳’形器之末”等谬论,魏遣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形器之束”,而是了不起的器物。对有用之物,学了也不至于败坏人心。他认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摘自《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
    请回答: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哪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出简要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6 1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泣、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獹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
——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
    请回答:(1)这个檄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试详细论述此背景。
    (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四、简答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试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3.简评闭关政策。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解析】考查条约中的具体内容,正是这种细微之处容易失分。
    2 B【解析】这是考查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
    3.D【解析】《南京条约》中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五处通商口岸,其分布都在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
    4.C【解析】对比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可得到答案。
    5.A【解析】这是中俄第一次对日同盟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表面看来是中俄两国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条约,实际上却是沙俄在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下夺取在中国东北筑修铁路的特权,进而为独占中国东北创造条件的阴谋。
    6.D【解析】
旨在考查对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所带来的影响的比较。《南京条约》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马关条约》是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辛丑条约》则是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分清记忆。
    7.B【解析】李泰国是第一个,考生多误选赫德,因为对他比较熟悉。应注意赫德是担任总税务司时间最长的,而非第一个。选错的考生一般是看教材不细。
    8.C 9 D【解析】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不仅要注意法国,还要注意英国、日本等国对中国的抢夺。
    10.A【解析】考查中法战争的知识点。可能考生对《中法新约》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李巴条约》印象则不深。这就要求在看书时要注意比较细微的知识点。
    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重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其后,沙俄乘机迫使中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和界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2.A【解析】本题既要考查考生文言文的基本功,又是考查考生提炼题意的能力,考生要从题干中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联系基本史实得出正确答案。
13.C
      二、名词解释
    l_亚罗号事件: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一艘停泊在广州的亚罗号船上逮捕海盗。这是一艘中国人的鸦片走私船,曾非法在香港领过登记证,且早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上船逮捕海盗纯属内政,可是英国人却说此船是英国船,中国水师上船捕人是非法的,井诬称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遂以此为借口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法国则借口“马神甫事件”挑起战端,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此事件因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所以重要,要从更深处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十三行: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鹃片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习,命名十三行。实元定数,最多时达二十六家。最少时仅四家。对官府负有担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义务,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均需由十三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组成公行,专揽茶、丝度大宗贸易。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独揽中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解析】十三行是那个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组织,可以通过了解十三行来了解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出名词解释的可能性,应注意。
    3.《南京务约》: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的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是在南京下关海面签订,故称此名。主要内容: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渡、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需同英方议定。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开始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变的“双向演化历程”。
    4.片面最惠国待遇: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解析】此为不平等条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回答此类问题,既要注意到当时的内容,也要注意它以后的状况,这样才算全面。
    5.魏源: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鸦片战争时,他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解析】魏源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人物的评价解释一定要全面,不应只集中到一点,以偏概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18: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6.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时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指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并“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三千万两。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7.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参加了“东南互保”。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各省免于战火,但是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并使帝国主义列强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
    【解析】东南互保是近代中国一个比较特殊的事件,因为特殊所以重要。这是有清一代为数不多的地方对抗中央,考生应引起注意。另外有兴趣可以寻找一下原因,亦可以有所收获。
    8.《瑷珲条约》:《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不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害。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没有批准,但是占领已成事实。
    【解析】《瑷珲条约》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可以将此条约与《尼布楚条约》、《恰可图条约》相比较来出题,考生应注意。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任命恭亲王奕圻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后改南洋通商大臣)。1901年改为外务部。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国势日衰,就逐渐便利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成为他们的帮凶。
    【解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职能近代化的一个标志,制度上与西方列强类似,但是由于本质上的区别,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完全不同了。此要点应重点记忆。
    10.门户开放: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故又称“海约翰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解析】“门户开放”是一个重点,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和以后的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中戋关系联系起来出题,考生应引起注意。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师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目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解析】本题首先要求时史料的基本的概括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反映了当时的许多具体的内容,考生在回答时也可以从这方面来回答。
    2.【答案要点】(1)这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檄文。它的背景是:①日本侄略中国蓄谋已久。1894年清政府派兵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进攻中国。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②接着又爆发了黄岛海战、刘公岛海战,由于李鸿章坚持避战自守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③1895年3月又连丢牛庄、营口等地,辽东半岛陷落。
    1895年4月17日出使日本的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丰殖民地化的进程。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檄文中表达了台湾人民反对割地投降的决心。中国强烈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外来侵略,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但是檄文中将战败各地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李鸿章等人的身上,则是有失偏颇。李鸿章等人虽有避战自保、签订卖国条约等罪责,但也要看到这是整个国内外形势使然,而非其本人所能决定,这样正是代表了时人的历史局限性。此说并非也无意为其开脱罪责,只是不能太过强调个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
    【解析】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是近代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为历年考研出题的重点。另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论的焦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1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鸦片战争爆发有它的必然性: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远远落后于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①英国是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力强盛;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贫穷落后。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军备废弛,国力袁微;封闭保守,恿昧自大。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刚刚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急需抢占中国广阔的领土、丰富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相同点:①主要发动者都有英国;②发生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③性质相同,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④侵略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抢夺中国的领土、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财富。⑤手段相同,都是用武力侵略。⑥对中国造成了一些相同的危害:失地、赔款、丧失主权,使中国目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第二次是在欧美列强普遍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并是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发动的;侵略国有所不同;规模不同: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侵略范围更广(不限于沿海);危害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更大,它使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圆明园被抢、被毁,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与教训:
    ①原因: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愚昧;清政府动摇不定、指挥失当;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战。
    ②结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4)第二次鸪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之所以说是继续,是因为:①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
    之所以说是扩大,是因为:①侵略国增多;②侵略区域扩大(深入内地和统治中心);③不平等条约增多;④开放口岸和割地增多;⑤主权遭破坏更多;(6)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总之,正义之师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的奇耻大辱。
    【解析】这是本章的重点,一定要牢固掌握。答案要点还需要补充一些具体的内容,是历年出题的重点。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答案要点】(1)中英相比:①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财政困难,八不敷出。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⑤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3)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解析】这是历来史学界关注的老问题,也是比较传统的题目。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全面把握要点,而不应只是集中在某一点上详细论述。全面而又有思想,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3.【答案要点】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原因:
    (1)它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商品交换得不到充分发展,对外贸易更属可有可无。(2)它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五作用的产物。18世纪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落的晚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袁。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反清起义风起云涌。故当西方殖民者以商品来叩关时,清朝统治者惟恐“外夷”和“内匪”接触,会危及其封建统治,所以采取了中外隔绝的措施。(3)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海盗式骚扰的抵制,特别是因19世纪初以来日益严重的武装鸦片走私,而强化了这项政策。
    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2)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解析】闭关政策一般被认为是落后挨打的主因,但也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对闭关政策需要再认识,如认为中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客观地说闭关政策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等。另外,出题时可以和有清一代的海外政策联系起来,清朝有几个重要的开海、禁海时期,考生需注意。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针对第1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0 17:18 , Processed in 0.07111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