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7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2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6.二府;宋代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宋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事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解析】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7.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末叶,发行于成都;随即发展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的法定货币。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足的问题,宋真宗初年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造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变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宋廷收夺私人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由政府负责印制和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四川铁钱为钞本,流通范围仍在四川。宋神宗时,交子流通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这种交子,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宋徽宗时,实行币制改革,交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钱引用黑、青、红三色套印,是我国多色印刷术的鼻祖,在世界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解析】本题是对于宋代货币的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为了满足商业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交子,后来实行货币改革,交子改为“钱引”。南宋高宗时,杭州富商联合发行一种“便钱会子”,后来收归政府,又有“东南会子”,这些纸币的流通都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8.宋学: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解析】宋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心学学者以及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学者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鲒合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同思考,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要点全面。
    10.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丸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23: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陆的学说分歧愈来愈大,甚至形成门户之见。然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发展。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遂立鹅湖书院。鹅湖之会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ll.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元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同时要注意这也是考查古代民族关系的一种形式。
    12.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租税look万贯,金才答应变还燕云六州度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为燕山府。
    13.开禧北伐: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诧胄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开始有所获,但很快惨败。金人南下进逼,主和派史弥远杀韩佗胄,函其道送金人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签署“嘉定和议”。
    【解析】开禧北伐是南宋朝廷试图收复北方失地的一次努力,但是最终失败,如果结合当时背景来考查,可以看到其失败的必然性。
    14.四等人制;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延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表现在:①任用官吏方面;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③时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元代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解析】这种划分方法在忽必烈后期事实上已经形成,到成宗以下更进一步贯彻于各种具体政策规定,从而成为法定制度。四等人制总的精神,首先是区分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两大集团,保证蒙古贵族的地位,还有就是有意在汉族人民中制造分裂,便于蒙古控制。
    15.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约于至元十二年随父到中国。由于他聪明谨慎,擅长辞令,颇得忽必烈的赏识,共在元朝留居17年,忽必烈曾派他巡视江南、西南很多地方。至元二十八年获准回国,由泉州乘船启程,途径伊利汗国,于四年后回到威尼斯。以后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忆和口述,由鲁思梯切诺笔录,写成《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此书轰动一时,在中世纪欧洲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的航海家、探险家。它现存的不同抄本即达140多种,各种文字的译本也有120种以上。
    【解析】忽必烈在位时期的马可·波罗来华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使得他也成为了东西方非常著名的旅行家,考生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抓住几个要素,对于他的准确的介绍,在华的主要的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记》的写录及其影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7 0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6.西辽:辽朝灭亡后在西域建立的残余政权。1125年,金兵俘获天祚帝,辽朝灭亡。皇族耶律大石率一部分军队北走,企图依靠这一带的契丹游牧民族重建大辽,于西北部落征兵数万,重建统治机构。继续西进,至西域称帝,仍沿袭大辽国统,史称西辽。西辽和南宋、金并存于中国历史上,其时间长达94年,直到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所灭。西辽是辽政权的重建和西迁,它的制度直接承袭辽朝。但随着形式的发展,设管治理上作了某些调整,西辽境内各属国、属部统治者仍然继续维持各自的统治,西辽朝廷只是派出少量代表分驻各地,监督当地原来的统治者,使他们臣服和纳贡。
    17.耶律楚材: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后在窝阔台汗时期长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为窝阔台定君臣礼仪,立课税制度,使蒙古国粗有仪制和法制、国用充足。废屠城旧制,保全攻占诸地人民。设编修所、经籍所、印儒家经典,开科取士,渐兴文教,召用儒者。窝阔台卒后,乃马真皇后当政,朝政多乱,力争不得,悲愤以终。卒赠广宁王,谥文正。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
    【解析】耶律楚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措施使得蒙古国在汉化方面作出了试探性的迈进,在草原奉拉政策的大背景下,这些受到了蒙古贵族、西域官僚和商人的抵制和破坏,不过他的改革是历史大势所趋,为忽必烈奠定了基础。
    18.《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自然科学、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解析】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史料笔记中,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个少有的异数:它是为数不多的得到国际汉学家高度评价的笔记作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由此可见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9.靖康之变: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7 0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靖康之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与后金海上之盟的恶果,另外,当时北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南宋建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名词解释,者生既要注意到对于客观史实的陈述,还要看到它的原因、后果及影响。
    20.行省:官署名。行中书(尚书)省简称。金以地方有征伐之役,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建国后,始置中书省。中统、至元间,于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事设官,所以中书省长官领其事,用行某省事系衔。后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秩正一品,掌统管内军政要务。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统理。十行省之外,因军政所需,又增设若干临时性行省。明初沿置,秩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下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及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知事等。洪武九年罢,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简称省。清初增至十八行省,后又增至二十二行省。现今省制大致渊源于此。
    【解析】对于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的考查,行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出题的热点,不能排除有出简答题或者史料分析题的可能。另外考生要注意“行省”与“行省制度”的区别: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21.《文献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24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解析】《文献通考》是宋元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大纲中也要求对于史学史和历史文献的考查,考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两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每件。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时期,关键在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朝国土小于唐朝,但是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宋朝的城市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朝,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都超过百万。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商业繁荣,城市繁华。
    (3)由于商业的发展,早在唐代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草市、墟市,到了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和一些村落。贸易集市大量出现,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
    (4)北宋的铸币量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仍不能满足商品发展的需要。所以虽然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民族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辽、西夏等进行边境贸易。
    (6)海外贸易达到空前水平,范围广远,数额可观,被统治者重视。
    (7)“瓦肆”的出现和风俗画的流行,反映唐代出现的市民文化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8)两宋时期的商业得到空前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均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该论者关于宋朝时期的所谓“商业革命”,以及其“未时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7 0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的掌握。考生要认识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回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全面而且精炼,不可偏执于一点。
    2.【答案要点】(1)重用文臣,以文官抑制武将,成为宋代的国策,宋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科举取士。宋代大批官员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科举;②门荫补官。科举外重要的入仕连径。宋承旧制,中高级文武官员按品级高下,其子孙、本宗及异姓亲属、门客皆可补官,其滥授超越前代;③吏人出职。即流外出官;④纳粟买官。富户因赈济、备边、筑城等进纳米粟或金钱而补授官职的制度。
    (2)科举取士是影响决定宋代官僚队伍的素质和统治力量的最重要的连径。在改革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①宋代科举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举、童子科等九门。其中贡举是科举的主流,而进士科又最受时人的重视;②宋代考生应试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③唐宋在科举上的最大差别是末代废止了行卷和荐举,彻底消除了推荐制的遗留痕迹;④在考试程序和方法上,宋代有了严密的规定,考试实行糊名制、回避制,还实行“特奏名”制度,皇帝特别批准赐予出身。宋朝通过科举,吸收了大批地主阶级文人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其统治基础。
    (3)宋代对于各级官员制定了磨勘考课、叙迁制度,用以考核官员每年的劳绩过失;制定了优待士大夫的制度,对于中上级官员的待遇甚为优厚;逐渐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官员致仕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宋的基本的选官形式和管理官员的方法,是历代考查的重点。
    3.【答案要点】(1)背景: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归德府继位,是为高宗,然后一路南逃至扬州。1128年,金兵再次南下,赵构逃到海上,派人向金太宗请和。原因;①当时的金处于具有军事爆发力的社会发展阶段,内部凝聚力很强,同时也表现出野蛮的掠夺性;②宋朝最高统治者非常腐朽,不仅数量庞大的军队缺乏战斗力,而且不敢正视也无力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无力处理好勤王义兵的问题;③金保留宋钦宗,是金对南宋战略的重要的安排,使得高宗有所忌惮。
    (2)在投降政策的指导下,即使面对抗金的大好形势,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队伍和民众力量的强大,害怕打败金兵,徽敛二帝被放回。赵构利用有利时机主动求和,于1141年和金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中问唐、邓二州属金。抗金名将岳飞父子屈死风波亭。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形成。之后的金朝没有力量南攻,最终金被蒙古所灭,而南宋又面临着蒙古国的威胁。
    【解析】本题是对于南宋高宗投降政策的孝查,包括它的背景,原因、影响后果。需要考生在掌握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史实分析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太宗十分注意社会控制,相继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把他们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后将全国划为十五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临时指派朝官兼领。此外,大毁南方城垣。
    (2)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3)实行“官、职、差遣”,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因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这是官与职不一致、名与实分开的办法。
    (4)改革军制,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等职,设“三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同时,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7 0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5)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殿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6)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京、畿,余则分成全国要冲;边境上只屯少量禁军,对辽、西夏贵族势力采取被动的守势。
    影响:
    由于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在消灭五代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唐末五代的史实使北宋统治者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因此,乃“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既要依靠官僚统治人民,又怕其尾大不掉,乃运用各种手断分化事权,使其“官与职殊,名与实分”,既可用军队镇压人民,又怕其佯变,乃制定许多细则以防之,使其“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形成分权基础上的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当时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它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防弊政策实行的结果,却是“积弱积贫”,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北宋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与西夏的侵扰,从而使北宋地位目下。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庞大的官僚群费用巨大。“三冗”现象就成了经济上的危机。总之,北宋的中央集权在一定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的作用,后来使走向反面了。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成效堪称卓著,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但是九之旧弊虽防,新弊又生,积重难返,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考生应该看到这两方面的影响。
    2.【答案要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造成前所未有的“三冗”现象。
    (2)农民起义。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
    (3)辽夏侵边。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4)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希望通过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来扭转当时的社会危机,史称“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流产了。
    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②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③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变“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
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⑤市易法:由政府拨出资金一百
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曼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①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作保丁。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③保马法:把官府的马交给农民饲养,以节约养马开支,提高养马质量。同时鼓励农民养马,凡养马户免其赋役。④置军器监:设军器监于洛阳,又在各地设督作院,招集能工巧匠制作兵器,以提高兵器的质量。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7 06: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1)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①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②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③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④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⑤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2)失败的原因:①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②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③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核心内容,考生一定要牢固、全面的掌握。记住变法的内容是基础,对变法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理解是重点,适当关注新的研究动态。
    3.【答案要点】宋太宗以后,宋防弊之政的隐患逐渐暴露出来,其最集中的体现则是时人概括的“积贫”“积弱”。积贫即财政危机,积弱即军力衰弱不堪。积贪又有“三冗”之说,即“冗官”“冗兵”“冗费”,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1)冗官——真宗以下,官僚队伍日渐增长,严重超编。冗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官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职能交叉,因人因事添设职务。就入官途径而言,科举、恩荫、进纳、吏员出职诸途并开;官员待遇优厚,可以荫子;官愈冗而费愈冗,相关的还有冗员。
    (2)冗兵——军队数量更是恶性膨胀。冗兵的产生源于宋朝的养兵政策。宋和继承中唐以来募兵制并加以发展,使兵、民互相绝缘,将其作为消除动乱的良法。每年灾荒,即大行招兵,入伍者可携带家属,倚食于朝廷。又实行更戍法,频频调动。如此皆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3)冗费——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加上其他费用,财政出现问题。宋朝财政管理不善、机构重叠、彼此牵制、互不相知、互不调用。财物积库不能正常流通,为贫官污吏中饱私囊。皆此种种,宋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4)宋虽巨资养兵,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积弱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军政败坏。由于实行养兵政策,招兵过滥,导致军队素质下降;军士骄情,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除此之外,另有,其一,军事指挥混乱,将从中御,以文制武,兵权分散,互相牵制。其二,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上下无凝聚力。其三,消极防御,战略呆板,兵分势孤,被动挨打。其四,长期重文轻武,忽视将才培养,将领有勇无谋,临敌每多失当。
    【解析】宋代的积贫积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需要考生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深刻地了解才能较好的把握这个问题。应该看到,积贫、积弱以及三冗之间的因果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7 07: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4.【答案要点】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1)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政治上的大一统并未带来经济上的均衡发展。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
    (2)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的三是地区。但是整个六朝时期,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属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就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实力。
    总之,在隋唐以前的南北分裂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还处在开发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之间的联系。隋唐前期,北方地区农业开发的余地已然不大,而南方地区自东晋以来就处于开发的积累过程中,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趋势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呈现。
    (4)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住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南方成为朝廷的财赋的主要来源,北方著籍户口剧减,中原人口南迁。
    (5)唐末大动乱对南北经济都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朝廷更迭不休,战乱频繁,而南方经济恢复较快,这一时期在整个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到宋朝,江南水田农业最终超越了华北的旱地农业,江南在中国农业中的基本地位确立,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7)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再遭战火,大批人口南渡,南北经济的差距拉大。到了两宋之交,南方的经济重心最终确立。
    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回答本题时,考生的时间概念一定要清晰,从江南的初步开发直到重心南移的完成都要点到,这本身显示着考生的一种历史素养。考生还要注意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同步南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7 08: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5.【答案要点】(1)特点:当时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开创性、开放性;领先于世界。
    (2)条件:
    ①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变破性进展。
    ②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3)原因: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解析】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从科技发展情况的动力、环境、机遇等方面考虑。
    6.【答案要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朝代,而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性有所抬头。
    (5)统治集团对汉地的典章制度比较隔膜,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常常因误解汉地制度而产生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7 09: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蒙古在进入汉地以前对于中原文明全无接触和了解,不易接受汉地的典章制度;元朝具有蒙古世界帝国的特点,漠北草原始终在元朝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本位政策不可能彻底放弃。
    【解析】对于元朝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分歧,有的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倒退,有的认为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元朝的评价应该从它的统治特点入手,这正是出题的本意。这就要求考生在对元朝的制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能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它的特点。
    7.【答案要点】所谓的“祖宗家法”,是指在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宋时期一直在遵循的政治原则。
    (1)北宋初年,统治者为国家日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基调,宽仁尚礼成为两宋时期统治方针的主线。“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
    (2)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宋代中央集权的建立,主要着眼点是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范人事、财政、军政等大权旁落;如何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
    (3)祖宗家法体现在国家的治国方针上,更是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宋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未予过多干预,宋有着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外在条件。
    (4)关于祖宗家法的具体内容,哲宗时吕大防分析为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侵身之法、尚礼之法、宽仁之法等八项,这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很难对于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罗列。这些都与北宋的开国背景有关。
    (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大臣相信祖宗之法已经完美,如有更张,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对此,不能一概认为是保守,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的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抑制。最先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约束的是寇准。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足”的精神,努力改变这种风气。
    【解析】要全面回答宋代“祖宗家法”,应该从它的背景、实质、内容以反影响等方面把握,这也要求考生平时多看书、多思考。
    针对第7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5 23:44 , Processed in 0.095180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