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回复: 0

2008年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答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择题:1-5 DBCCA 6-10 DBCBB 11-15 BADAA 16-20 DDBAD
    名词解释:
    1、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击破蜀昭烈帝刘备所率蜀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2、“三饷”加派
    “三饷加派”指的是明末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
    “辽饷”始征于明神宗显皇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每亩加征银九厘,每年“辽饷”银五百二十万两。思宗烈皇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辽饷”、“剿饷”、“练饷”,合称“三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自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
   
更多内容免费下载查看
   
附件:2008年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9 09:00 , Processed in 0.06577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