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回复: 0

考研教育学真题答案解析(二)<br />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析论述题:
1 材料题:学校与社会脱节;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分析作者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解析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适应生活说和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观
这是一道材料题,所以考生在看到这道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出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教育学的知识,并与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分析,对于这类分析的要广,要透,不能和简答题一样,点到为止,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要注意题目分析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答案要点】
材料反应了教育的生活适应说和生活准备说。
教育适应说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说”相联系。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杜威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天性、本能、冲动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的是教育历程意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
结合材料中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及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上述二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之外不应该强加别的目的。
借鉴: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应该在这之外强加别的目的。
还可以从课程内容和教育内容方面进行论述。
2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其对赫尔巴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解析考查内容:外国教育史——五、外国近代教育——(三)西欧近代教育: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史上的主要人物的重要观点,对于赫尔巴特考生应该不陌生,这道题考查的可能更细化一些,赫尔巴特也一直是考查的重点知识,所以如果考生对于赫尔巴特的观点比较熟悉,那么这道题应该不算难答,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赫的观点的理解自己进行再总结综合得出该题的答案,要写清条目,答题的内容。
【答案要点】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内容相一致。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其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以课程的划分为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划分:经验的兴趣包括思辨的、经验的、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和法律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0 02:37 , Processed in 0.04179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