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0|回复: 0

教育学考研综合测试题之论述题(二)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学考研综合测试题--论述题(二)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答:⑴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①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开察举之先声。②汉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迄东汉,大体未改。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④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⑤南北朝后期,依靠门资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科举考试制度便应运而生。
    ⑵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①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②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③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下产生的标志。④科举考试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科举考试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而不由地方察举。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科举考试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⑤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种:“生徒”和“乡贡”。报考的步骤是:乡试、、吏部复试。
    ⑶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①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不着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第一,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第二,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三级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第三,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②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第一,取士必由学校。希望学校能摆脱附庸于科举的地位,真正成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第二、科举考试专设进士一科,撤消明经等诸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试经义、论、策。颁布《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标准,其目的在于以经书施于世用。
    ⑷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八股取士: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第二步称为“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第三步称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会试之后(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不得自由发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⑸历史作用:①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比较说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③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⑹流弊: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略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看来好像公平合理,实际上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⑺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均有一定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出了以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弊病,于是在提倡开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废止科举考试制度的主张。清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1905)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至此完全停止。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0 03:38 , Processed in 0.06001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