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供给曲线三种形态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学考研专业课主要考察微观、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及西方经济学等内容,大家要根据报考院校要求进行准备。下面新东方在线就和大家分享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扎实复习。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供给曲线三种形态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如图5-6所示。
   

1433484048337745.jpg

1433484048337745.jpg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形态
    从图5-6中可以看出,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
    首先,资源未充分利用阶段,即A—B段,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这表明总供给的增加不变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上有大量资源闲置,所以可以在不提高价格水平情况下,增加总供给。这种情况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所以这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也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其次,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表时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时因为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在短期中存在的,所以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之所以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因此,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新凯恩斯主义者粘的性价格理论强调,不仅名义工资在某—时期内调整是缓慢的,而且一些产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的变动也是缓慢的。例如,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大宗产品,如钢材、石油等等,大宗产品的交易通常也是采取合同方式进行,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缺乏伸缩性。这样,由于企业的成本(工资、原材料价格等)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当市场价格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供给也就随之增加。
    新古典的价格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最后,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这时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状态),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磨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加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3 07:17 , Processed in 0.068807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