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2016考研管理类联考逻辑练习题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做好逻辑题必须把握逻辑规律,而要把握逻辑规律,大家还需要多做题体会研究。距离考研只有五十多天时间,大家要抓紧复习。
    2016考研管理类联考逻辑练习题一
   
    1.统计显示,在汽车事故中,装有安全气囊汽车的比例高于未装安全气囊的汽车。因此,在汽车中装有安全气囊,并不能使车主更安全。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论证的漏洞?
    A.不加说明就予以假设:任何装有安全气囊汽车都可能遭遇汽车事故。
    B.忽视了这种可能性:未装安全气囊的车主更注意谨慎驾驶。
    C.不当的假设:在任何汽车事故中,安全气囊都会自动打开。
    D.不当地把发生汽车事故的可能程度,等同于车主在事故中受伤害的严重程度。
    E.忽视了这种可能性: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答案:D
    分析:本题的漏洞在于安全气囊的安全作用是在事故发生后产生的,与事故是否发生无关,题干中将安装安全气囊与否与是否事故联系起来是强加因果的做法。
    求解:根据上述分析,本题应选D项;A、C两项中的“任何”二字过于绝对;B项和E项有一定的迷惑性,看起来都好像对装了安全气囊的车为什么容易出事故作出了解释,但事实上并未找到本题漏洞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根本无须解释。
    2.“有些好货不便宜。因此,便宜货不都是好货。”
    与以下哪项推理作类比能说明上述推理不成立?
    A.湖南人不都爱吃辣椒。因此,有些爱吃辣椒的不是湖南人。
    B.有些人不自私。因此,人并不都是自私。
    C.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此,好的效果不一定都产生于好的动机。
    D.金属都导电。因此,导电的都是金属。
    E.有些南方人不是广东人。因此,广东人不都是南方人。
    答案:E
    分析:本题是一道结构辨析题,题干结构是“有些A非B,因此,B不都是A”。
    求解:首先可排除A、C、D三项,因为它们缺少范围限定词“有些”;B项的结构为“有些A非B,因此,A不都是B”,词项顺序也与题干不一致;仅有E项结构与题干完全一致,应选此项为正确答案。
    3.某校以年级为单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等。在一学年中,各门考试总分前10%的为优;后30%的为差,其余的为良与中。在上一学年中,高二年级成绩为优的学生多于高一年级成绩为优的学生。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高二年级成绩为差的学生少于高一年级成绩为差的学生。
    B.高二年级成绩为差的学生多于高一年级成绩为差的学生。
    C.高二年级成绩为优的学生多于高一年级成绩为良的学生。
    D.高二年级成绩为优的学生少于高一年级成绩为良的学生。
    E.高二年级成绩为差的学生多于高一年级成绩为中的学生。
    答案:B
    分析:本题是一个数据分析题,题干定义每个年级中各门考试总分前10%的为“优”,后30%的为“差”,则可知,对同一个年级来讲,差生的人数始终是优生的三倍。至于“中”和“良”的确定标准和人数比例,题目并未提及,不能得出相关的分析结果。
    求解:根据分析,选项中有关“中”和“良”的结论都并不能从题干中推出,所以可以首先排除C、D、E三项;又由于对同一个年级来讲,差生的人数始终是优生的三倍,则高二年级优生多于高一,差生也必然多于高一,在A、B两个相反结论的项中,应选B项。
    4.有90个病人,都患难治疾病T,服用过同样的常规药物。这些病人被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第一组服用一种用于治疗T的试验药物W素,第二组服用不含有W素的安慰剂。10年后的统计显示,两组都有44人死亡。因此,这种试验药物是无效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在上述死亡的病人中,第二组的平均死亡年份比第一组早两年。
    B.在上述死亡的病人中,第二组的平均寿命比第一组小两岁。
    C.在上述活着的病人中,第二组的比第一组的病情更严重。
    D.在上述活着的病人中,第二组的比第一组的更年长。
    E.在上述活着的病人中,第二组的比第一组的更年轻。
    答案:A
    分析:本题是对比实验分析题,题目中的人数数字是需要考生计算的。根据题干,90个病人平均分为两组,则每组应为45人,10年后每组都死亡44人,则每组只活下来1人。由此可见,由活着的人作为依据的讨论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仅是个别现象。同时,10年后调查时已死亡,并不意味着这些死去的人都是在第10年死亡的,假如服药的人活了8年,没服药的人活了6年,那么药仍是有作用的,只是10年后来看,服药与否还是都死亡了。
    求解:根据分析,首先可排除由活着的人作为讨论依据的C、D、E三项;由于我们要考查的是服药后的生存期长度,而非绝对的岁数,所以在A、B两项中,最终应选择A项为宜。
    5.小林因未戴泳帽被拒绝进入深水池。小林出示深水合格证说:根据规定我可以进入深水池。游泳池的规定是:未戴泳帽者不得进入游泳池;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证,才能进入深水池。
    小林最可能把游泳的规定理解为:
    A.除非持有深水合格证,否则不能进入深水池。
    B.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证的人,才不需要戴泳帽。
    C.如果持有深水合格证,就能进入深水池。
    D.准许进入游泳池的,不一定准许进入深水池。
    E.有了深水合格证,就不需要戴泳帽。
    答案:C
    分析:本题是一个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辨析题,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
    小林——深水合格证是进入深水池的充分条件,深水合格证à进深水池
    泳池——泳帽是进入游泳池的必要条件,~泳帽à~进池,泳帽ß进池
    深水合格证是进入深水池的必要条件,深水合格证ß进深水池
    显然,在深水合格证是进入深水池的何种条件上,两方有分歧;而在泳帽的问题上,仅有泳池提出了规定,小林并未提及这一点。
    求解:由于题目问的是小林的观点是什么,则答案应该描述“深水合格证是进入深水池的充分条件”。所以首先排除B、E两项,因为“泳帽”并非小林提及的条件;其次,D项也应被排除,它并未涉及小林提及的条件“深水合格证”;对比A、C两项,分别认为深水合格证是进入深水池的必要、充分条件,根据上述分析,小林的观点与C项一致,应选此项。
    6.北大西洋海域的鳕鱼数量锐减,但几乎同时海豹的数量却明显增加。有人说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这种说法难以成立,因为海豹很少以鳕鱼为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海水污染对鳕鱼造成的伤害比对海豹造成的伤害严重。
    B.尽管鳕鱼数量锐减,海豹数量增加,但在北大西洋海域,海豹的数量仍少于鳕鱼。
    C.在海豹的数量增加以前,北大西洋海域的鳕鱼数量就减少了。
    D.海豹生活在鳕鱼无法生存的冰冷海域。
    E.鳕鱼只吃毛鳞鱼,而毛鳞鱼也是海豹的主要食物。
    答案:E
    分析:本题是典型的论证逻辑削弱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目观点的立场,虽然题干刚开始提到“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但后面又对其进行了否定,故本题观点应为“不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
    求解:提问要求对题干进行削弱,即对“不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进行削弱,换句话说,要再次论证“不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A项讨论的是海水污染对鳕鱼和海豹的影响,不是海豹鳕鱼间的关系,与本题结论无关;B项只分析了鳕鱼和海豹之间的数量关系,重复了题干的已知,但没有分析海豹鳕鱼间的关系,也与本题结果没有明显关系;C项恰恰说明从时间上来看,不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是对题干结论的加强而非削弱;D项项则直接说明,由于地域因素,不可能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也是对题干结论的加强而非削弱;根据E项,鳕鱼的减少正是因为海豹抢夺了它的食物,所以,虽然海豹不直接吃鳕鱼,但它却是导致鳕鱼减少的原因,故本项有力削弱了题目结论“不是海豹导致了鳕鱼的减少”,为本题应选项。
    7.北方人不都爱吃面食,但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
    如果已知上述第一个断定真,第二个断定假,则以下哪项据此不能确定真假?
    Ⅰ 北方人都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也爱吃面食
    Ⅱ 有的北方人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不爱吃面食
    Ⅲ 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南方人都爱吃面食
    A.只有ⅠB.只有ⅡC.只有Ⅲ
    D.只有Ⅱ和ⅢE.Ⅰ,Ⅱ和Ⅲ
    答案:D
    分析:本题是一道简单的性质逻辑“直言命题”关系题,分析如下:
    第一句“北方人不都爱吃面食”为真:等价于“有的北方人不爱吃面食”,包含两种可能
    可能性1——北方人有的爱吃面食,有的不爱吃面食
    可能性2——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
    第二句“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为假:等价于“有的南方人爱吃面食”,包含两种可能
    可能性1——南方人有的爱吃面食,有的不爱吃面食
    可能性2——南方人都爱吃面食
    求解:
    命题I:前半句必假,后半句必真,全句各部分真假都是确定的。
    命题II、III:前半句分别是第一句话为真的两种可能性之一,后半句分别是第二句话为假的两种可能性之一,真假均不确定。
    综上,应选D项。
    8.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不一定所有人都会犯严重错误。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有的人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B.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所有的人都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C.人都一定会犯错误,但有的人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D.人都一定会犯错误,但所有的人都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E.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有的人一定不犯严重错误。
    答案:C
    分析:本题是一道极简单的模态命题等价变换题,根据公式,前半句中的模态词“不可能不”=“一定”,后半句中的模态词“不一定”=“可能不”,即模态词前“不”字后移,模态词要发生“可能”和“一定”间的互换,图示如下:
    不(可能)不不(一定)
    (一定)不不【两个“不”抵消】=一定(可能)不
    求解:根据上述变换关系,应选C项,其它各项不具干扰作用。
    9-10基于以下题干:
    某公司有F、G、H、I、M和P六位总经理助理,三个部门,每一部门恰由三个总经理助理分管。每个总经理助理至少分管一个部门。以下条件必须满足:
    (1)有且只有一位总经理助理同时分管三个部门。
    (2)F和G不分管同一部门。
    (3)H和I不分管同一部门。
    9.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有的总经理助理恰当分管两个部门。
    B.任一部门由F或G分管。
    C.M和P只分管一个部门。
    D.没有部门由F、M和P分管。
    E.P分管的部门M都分管。
    答案:A
    分析:本题是一组典型的分组题,难点在于6人分成3个3人小组(部门)一定有人“兼职”(6人9职)。
    根据条件(1),有一个人同时在三个部门(1人3职),除去他,还有(6人9职-1人3职=5人6职),由于每人至少有一个职位,显然还有一个人会身兼两职,而剩下四人一人一职,即6人分9职的结构是(3职、2职、1职、1职、1职、1职)
    根据条件(2),F和G不分管同一部门,他们有分别至少有一个职位,则有F的部门没有G,有G的部门没有F,那么F、G都不可能拥有3职。
    根据条件(3),同理可得,H、I也不可能拥有3职。
    综上,拥有3职的只可能是M、P中的一位。
    求解:根据分析,显然A项一定为真,其他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条件中推出,不能确定为真。
    10.如果F和M不分管同一部门,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F和H分管同一部门。
    B.F和I分管同一部门。
    C.I和P分管同一部门。
    D.M和G分管同一部门。
    E.M和P不分管同一部门。
    答案:D
    分析:见2008-59分析。
    求解:由题目补充条件可知,和F、G、H、I一样,M也不可能拥有3职,则一定是P拥有3职。由于每各部门都有P,而其他人又至少在某一各部门内任职,那么P将和任何其它人都见上一次面,故C项必真,其他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条件中推出,不能确定为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9 18:57 , Processed in 0.05638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