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多项选择题 11.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 冰─水─汽 B. 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 团结─批评─团结 D.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 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 一般的抽象的人 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一定的集团和社会 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审美关系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 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 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 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 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 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1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 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20.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 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 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 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1.BC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D 16.ACD 17.ABCD 18.ABD 19.ABC 20.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