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动对照表:思修法基
|
|
章节
| 2015年大纲
| 2014大纲
| 大纲解析说明
|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
| 增加考点
|
|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 两个考点顺序变更
|
|
|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 删除考点
|
|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
| 增加考点
|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 世界观与人生观。
| 删除考点
|
|
人生观科学内涵。
|
| 增加考点
|
|
|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 删除考点
|
|
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
| 增加考点
|
|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
|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 章标题变化
|
|
3.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 节标题变化
|
|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删除考点(实际内容调整到第四节)
|
|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 标题变化
|
|
|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 删除考点(实际内容调整到第七章)
|
|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 增加考点(原第三节内容)
|
|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
|
| 章节调整(原第七、八章主体内容)
|
|
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历史发展。
|
|
|
|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
|
|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
|
|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
|
|
|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
|
| 章节调整(原第七章主体内容)
|
|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
|
|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
|
|
|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
|
|
|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
|
| 章节调整(原第五、六章主体内容)
|
|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
|
|
|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
|
|
|
3.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
|
|
|
4.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
|
|
|
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动对照表:史纲
|
|
章节
| 2015年大纲
| 2014大纲
| 大纲解析说明
|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表述变化
|
|
|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 原第二节内容独立为第三节
|
|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
| 原第二节内容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标题变化
|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考点合并
|
|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 表述变化
|
|
|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 删除考点
|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 标题变化
|
|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 考点拆分
|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原第二节内容独立为第三节
|
|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
| 原第二节主体内容
|
|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原第三节内容
|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 表述变化
|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大跃进”及其纠正。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 合并考点
|
|
3.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 节标题表述变化
|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表述变化
|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 表述改变
|
|
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
| 增加考点
|
|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节标题变化
|
|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 中共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 表述变化
|
|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和重大区别。
|
| 增加考点
|
|
2014旧大纲
| 2015新大纲
|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注由原来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合并、调整、更新而来)。
|
|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9.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知识点移d到第三节)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5.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依据。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知识点删除)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新增的章节和内容)
|
|
|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
学科
| 章节
| 2015年大纲
| 2014年大纲
| 说明
|
马原
| 第一章第二节
| 变更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置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考点之中
|
变更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
|
第二章第一节
| 变更考点:“实践的本质”
| “实践的本质含义”
|
|
考点顺序调整:将2014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一考点中的相关内容移到第一节中
|
|
|
第二章第二节
| 新增考点: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
|
|
变更考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
|
删除考点:矛盾分析方法
|
|
|
删除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
|
|
第二章第三节
| 新增考点: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将2014大纲中第二节中的考点移到第三节当中
|
删除考点: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
|
|
变更考点:意识能动作用及其变现
|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
第三章
| 变更考点: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第三章第一节
| 变更考点: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认识与实践
|
|
第三章第二节
| 变更考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
|
删除考点: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
|
|
变更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
|
变更考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
|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
|
|
删除考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
|
新增考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
|
|
第四章一节
| 删除考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
|
|
新增考点: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
|
|
变更考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含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新增考点: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
|
|
第五章第二节
| 变更考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
|
变更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
新增考点:剩余价值的分割
|
|
|
第六章第一节
| 变更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
|
新增考点: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
|
|
第七章第一节
| 变更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
|
删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
|
新增考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
|
|
变更考点: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生活主义探索的过程
|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生活主义的探索
|
|
变更考点: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
| 苏联模式
|
|
变更考点:20世纪生活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
| 20世纪生活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
|
变更考点: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自和国家形式
|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单独作为一个考点
|
第七章第二节
| 变更考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
|
|
第七章第三节
| 变更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
|
第八章
| 调整考点:原先第三节内容移到新大纲第二节当中
|
| 删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考点,将其下面的内容移到2015考纲“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考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