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知识点复习
| 知识点说明
| 知识点对应问题
| 对应课程
| 计划使用说明与学习建议
|
第1天
|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认识的本质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 核心概念
认识
实践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能动反映论
|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中介应该如何理解?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什么?
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什么?
6、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1.此计划中知识点复习是要求学员掌握的的构成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的知识点;知识点说明是针对这理论一框架下的知识点,学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核心概念;知识点对应问题要求学员在看过知识点后能够使用专业的核心关键词就问题进行简要回答,这是为后一阶段分析题的写作打下理论基础,并且是当前能够提高客观题的正确率的最有效保障。
2.《哲学》和《政经》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是提高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怎样能够发现现实的或者历史的事件中蕴含的哲理,并有能力把这种道理按照段落层次全面的表达出来需要具备两点:首先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每个概念与原理的内涵的做到深入理解。其次,是进行专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试训练,具体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能体现出那些原理,能用什么方法论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等。
3.复习初期,同学们在把大量时间放在外语和数学的基础复习过程中,务必保证政治每日2小时的政治学习时间,这能为后期的复习减压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有重点有策略的学习中保证各科能够齐头并进,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偏科,另一方面为后期的全局统筹,整体提升创造条件,避免后期因为政治而放弃其它学科的宝贵冲刺时间,或是基础较差,由于政治学科过多,造成手忙脚乱,从而影响了整个大局。
|
第2天
|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核心概念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 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什么?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第3天
|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3、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
4、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5、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核心概念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什么?
|
|
第4天
|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与功能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6.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 核心概念
价值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容是什么?
5、认识的任务是什么?
|
|
第5天
|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 核心概念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
|
|
第6、7天
|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理的意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涵和辩证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5.社会形态的内涵
6.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7.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8.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核心概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 3、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7、人类如何发挥历史选择性?
8、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
|
第8天
|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阶级的产生与本质
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6、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二重性和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 核心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科学技术革命
| 4、怎样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怎样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
|
|
第9天
|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3.人的本质。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间题的原则。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7.个人与社会历史。
8.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9.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核心概念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
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历史人物
| 两种历史观是什么?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这一概念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人的本质是什么?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怎样起决定作用?
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7、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
第10天
| 认识论与历史观部分复习
整个哲学部分复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