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梳、咸湿、笨猪跳……说说粤语里的英语外来词
前两天听陈奕迅的《不知所谓》,开头一段唱到:
“在月儿面前讲跳水
在大床面前讲游花园
谈及荷里活会说到字母汤
直到让你没趣不作声”。
其他的词差不多都能看明白,唯独这个“荷里活”完全不知是啥。跑去搜索一番才发现,这个词竟然是Hollywood的粤语音译版,瞬间有点不知所措!
香港荷里活道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英语普及程度较高,粤语里面广泛使用英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极为普遍。有些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入粤语,成为粤语词汇的一部分,比如,贴士(tips)、巴士(bus),以及上面说到的荷里活(Hollywood)等。
还有一部分英语词汇,因为简短易用、普及程度高,直接被香港同胞夹杂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形成了港人独特的讲话方式。 下面,我们就简单总结一下英语外来词融入粤语的几种情况。
香港理工大学英文系打造的“粤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网站对于英语外来词是这样介绍的:
Loanwords are interesting in that they not only provide a glimpse into
language contact, they also reveal the process of how a language acquires new
words.
外来词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可以展现语言交流的点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门语言是如何接纳新词汇的。
Historical contact between English and Cantonese began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came to Canton to buy Chinese tea and
porcelain.
历史上,英语和粤语之间的交流始于17世纪晚期,当时英国商人来到广东采购中国的茶和瓷器。
English loanwords are documented in the first English-Cantonese,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published in 1828.
1828年出版的第一本英粤/粤英字典将英语外来词正式记录在册。 粤语中的英语外来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 phonetic transliteration 音译
这些英语外来词在人们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慢慢本地化,成为了粤语词汇,甚至也被普通话所引用。比如我们常见的这些:
2730149819226411.jpg
有一些传统上被列为“经典”的粤语词汇其实也是从英语里来的。比如,咸湿。
咸湿,在粤语里表示“好色”,《羊城晚报》的《晚会》版曾刊考证文章,称“咸湿”源于英语中的hamshop一词。
Hamshop,字面意思是“火腿店”,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这个词,也会出来不少真实的售卖ham(火腿)的店铺链接。但是,在历史上,这个词似乎还有别的意思。据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上海开埠,英、美、法诸国陆续在上海设立租界,西方色情业接踵涌入。有一类专以大腿舞作招徕的酒吧,暗地里也接客,租界里的洋人将这类酒吧戏称为hamshop,其实就是“妓院”。这个词到了广东人口中,就成了被音译之后的“咸湿”,并逐渐演变为“好色”之意。
粤语中将ham音译为“咸”的情况还不少见呢,比如,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Beckham,到粤语里就成了“碧咸”。意不意外? (2) semantic translation 意译
这个部分就比较好理解了。像所有其他的语言输入一样,这部分英语外来词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当地语言,并且在日常使用中逐渐成为当地语言的一部分。比如,lame
duck翻译成“跛脚鸭”、telephone翻译成“电话”,等等,在普通话里的情形也是一样。我们就不细说了。 (3)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音译和意译混合
粤语里的有些外来词表达,既有音译的成分,又有意译的成分,二者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外来词表达方式。比如,“蛋挞”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egg
tart,前面的“蛋”对应英语里的egg,属于字面意思翻译,而后面的“挞”则是对tart这个词的音译。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你们知道下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