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原理终极点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12-20 2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倒计时【3天】,今天你坚持了没?
  终极冲刺来袭,考生们在最后的几天里,要保持心情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考前饮食多偏向清淡,调整好考前状态,保证充足睡眠。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原理终极点睛相关内容,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榜上有名。
  【小编推荐】2017研究生准考生打印入口及注意事项汇总
  【唯物论】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是人的不当的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3.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能在人脑中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第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辩证法】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方法论意义: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运动发展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
  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①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二,相互联系: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就是要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和辩证关系:
  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善于抓关键看主流。
  5.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人们要在认识和实践中坚持批判继承和创新。
  6. 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①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周围其它事物之间的矛盾。②内外因辩证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7.原因和结果
  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2)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方法论意义:因果联系主要有以下的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8.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1) 辩证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掌握必然是科学认识的基础;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和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9.现象和本质
  (1)辩证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表现为,现象是表面的、个别的、可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共性的、要靠抽象思维把握。(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2) 意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认识论】
  1.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1)两者的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作用不同: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2)两者的统一: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再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和实践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算完成,所以,人们在形成正确认识,即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4. 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要超出条件,哪怕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所以不能把具体真理绝对化;同样的,错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真理,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就能化失败为成功。
  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逻辑的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第一,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表现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第二,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6.真理与价值
  含义: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7.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党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最后:一道同学询问很多的《政经》计算题解析
  【题目】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原工作日时间为每日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如果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应为多少?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绝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故此时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变为4+2=6小时,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没变,仍为4小时,故工人的绝对剩余价值率应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4=150%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一天工作时长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工人一天工作时长是8小时,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变为4+2=6小时,而必要劳动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2小时,故 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率应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2=300%
  文都考研网“焕新”,继续为考生们提供更多新鲜有营养的内容,考生可继续关注文都考研(kaoyan.wendu.com),查询更多有关考研复习及考研资讯类信息,文都教育陪伴大家进步成长。
  【小编提醒】
  文都教育考后发布:2017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2017研究生准考证打印答疑内容汇总
  各地区2017研究生准考证打印入口汇总/注意事项
  文都名师助力2017考研冲刺复习 预测考点必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8 06:26 , Processed in 0.04087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