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马政经》经典练习单选题以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12-6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考研进入到最后冲刺的阶段,考生们要坚持每天刷题,以免手生。文都政治名师万磊为大家总结了《马政经》经典练习题以及答案解析,希望考生们能在做题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记忆,考研政治的复习才会事半功倍:
  单项选择题
  1.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答案D】第一个条件资本家投资100万,即预付资本是100万,公式表示c+v=100;第二个条件资本有机构成是4:1,公式表示c:v=4:1,联合两个条件,可知不变资本c=80万,可变资本v=20万。第三个条件剩余价值率m′=100%,而剩余价值率m′=m:v,计算可知剩余价值m=20万。第四个条件一年周转4次,所以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年周转次数=20×4=80万;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年周转次数=100%×4次=400%
  2.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答案B】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3.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答案D】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其劳动力的价值,便是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时间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前者创造的价值,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后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答案A】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保证实现高额垄断利润。
  5. 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B】作为劳动对象的铁矿石的资本是不变资本,这一部分资本因铁矿石价格上涨而增加很显然影响的是该厂的资本价值构成,因为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仅仅增加了不变资本的垫支, 并没有增加原料燃料的数量,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答案是B。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它是从物质形态角度对资本构成的划分,这样,把资本的技术构成也叫资本物质构成。因此选项A和C实际上是一样的,都不正确。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所以,选项D错误。
  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答案C】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能够获得剰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所以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也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所以它自身的价值的消费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 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后,资本家才可以利用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
  7.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 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 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 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 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答案D】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答案B】工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例如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是80元,而劳动创造的价值是100元,则20元差额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A错,资本家的预付资本还包括购买生产资料等不变资本的,工资只是预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C错,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劳动力的价值,从量上看,也就是工人工资的部分: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全部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是根本无法得到的。D错,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9.《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都起着的使用价值的作用,A正确。当上衣有裁缝生产出来自己穿时,没有成为商品,仅仅是产品,此时没有价值,也不体现抽象劳动的产物,只有当卖给顾客穿时才体现价值和抽象劳动的结果,故BC错误;D项,当裁缝自己穿时,上衣仅仅是私人劳动的体现,没有转化成社会劳动,只有当顾客穿时,上衣才是社会劳动的体现,故D也错误。
  10.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B】第一个条件资本家投资100万,即预付资本是100万,公式表示c+v=100;第二个条件资本有机构成是4:1,公式表示c:v=4:1,联合两个条件,可知不变资本c=80万,可变资本v=20万。第三个条件每次投资所得利润是15万,因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数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m=15万。最后,剩余价值率m′=m:v=15/20=75%。
  11.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 劳动补偿
  B. 价值补偿
  C. 实物补偿
  D. 增殖补偿
  【答案B】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材料中所说产品积压,其实质就是产品无法顺利卖出,之前所付出的资本无法顺利得到价值补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答案A】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也就是改变资本技术构成。题目中机器人的使用会导致资本构成中劳动力数量的降低,即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A正确。技术构成的提高为个别企业带来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依然是工人的劳动,B错误。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使用价值量增加,即个别商品价值降低,C错误。个别企业资本家生产率提高,获得的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错误。
  13.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为
  A.20%
  B.50%
  C.200%
  D.100%
  【答案C】根据题意,第一个条件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即可变资本v=10万。第二个条件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总资本达到120万元,比开始时的投资多了20万元,这20万元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即m=20万。所以,剩余价值率=m/v×100%=20/10×100%=200%。
  1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资本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D.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答案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以上是文都教育政治名师万磊为大家总结的试题及知识点,希望考生们能熟练记忆,举一反三,文都考研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榜上有名。
  文都考研网“焕新”,继续为考生们提供更多新鲜有营养的内容,考生可继续关注文都考研(kaoyan.wendu.com),查询更多有关考研复习及考研资讯类信息,文都教育陪伴大家进步成长。
  【小编提醒】
  文都2017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专题已上线,考研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25日。届时,文都考研会及时为大家奉上一场“真题答案解析”的饕餮盛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7 08:15 , Processed in 0.041809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