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名言
|
考点/派别
|
荀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方以智
|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坛经》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主观唯心主义
|
《传习录》
|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主观唯心主义
|
笛卡尔
|
我思故我在。
|
主观唯心主义
|
贝克莱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主观唯心主义
|
孟子
|
万物皆备于我 。
|
主观唯心主义
|
康德
|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主观唯心主义
|
谚语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
主观唯心主义
|
贝克莱
|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
主观唯心主义
|
马赫
|
物是感觉的复合。
|
主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
|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
客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
|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
客观唯心主义
|
《圣经》
|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
客观唯心主义
|
杜林
|
世界统一于存在。
|
折衷主义
|
王安石
|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对联
|
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毛泽东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赫拉克利特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
观点
|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
克拉底鲁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相对主义诡辩论
|
荀子
|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
鲁迅
|
描神画鬼,毫无对症,本可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描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意识的本质
|
俗语
|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陆游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观点
|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
|
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
《三国志》
|
画饼不能充饥。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苏洵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间接联系
|
华罗庚
|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
适度原则
|
鲁迅
|
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适度原则
|
韩非子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质量互变规律
|
《尚书》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质量互变规律
|
老子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质量互变规律
|
箴言
|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
质量互变规律
|
老子
|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
对立统一规律
|
《周易》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对立统一规律
|
老子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对立统一规律
|
程颐
|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
对立统一规律
|
董仲舒
|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
对立统一规律
|
史伯
|
和实物生,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对立统一规律
|
公孙龙子
|
白马非马。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中庸》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原因和结果
|
《战国策》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原因和结果
|
观点
|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
观点
|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
孟子
|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性关系
|
孙中山
|
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尼葛洛庞蒂
|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陆游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孟子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惠兹里特(作家)
|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王充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
直接经验
|
牛顿
|
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的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
间接经验
|
《周易》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认识的主体
|
观点
|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黑格尔
|
熟知不等于真知。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黑格尔
|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路易·巴斯德
|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爱迪生
|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 “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
黑格尔
|
曾以下雨好不好为例说明真理的具体性,抽象地、简单地说下雨好还是坏,都不是真理。如果久旱逢甘霖,说下雨好才是真理,因为它符合客观实际;如果霪雨不止,再说下雨好就不是真理,而成为明显的谬误。
|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具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