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土地政策、纲领、法令名称
|
制定者
|
土地政策、纲领、法令的内容
|
与土地所有制度的关系
|
太平天国时期
|
《天朝田亩制度》
|
农民阶级
|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未付诸实施。
|
辛亥革命时期
|
“民生主义”
|
资产阶级
|
“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
大革命时期
|
新“民生主义”
|
资产阶级
|
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
并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土地革命时期
|
《井冈山土地法》
|
中共
|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兴国土地法》
|
中共
|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
中共
|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
|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
中共
|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
并未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解放战争时期
|
《五四指示》
|
中共
|
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一般不变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中共
|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和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给无地少地农民。
|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中共
|
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
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中共
|
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将土地的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中共
|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权,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
时间 |
名称
|
内容
|
意义
|
1921年7月23日
|
党的一大
|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
开天辟地大事变
|
1922年7月
|
党的二大
|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
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
1923年6月
|
党的三大
|
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
|
1925年1月
|
党的四大
|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
|
1927年8月7日
|
八七会议
|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阐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
遵义会议
|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
1935年12月
|
瓦窑堡会议
|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
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
1937年8月
|
洛川会议
|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
|
1938年
|
六届六中全会
|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
全会基本纠正了王明的右倾主义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中的领导地位。
|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
党的七大
|
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
1949年3月
|
七届二中全会
|
提出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
|
1949年9月21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规定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规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
|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
1950年6月
|
七届三中全会
|
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
|
|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
党的八大
|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
|
|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
时期 |
时间
|
文章
|
内容
|
大革命时期
|
1925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
1926年9月1日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
土地革命时期
|
1928年10月和11月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
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1929年10月
|
《古田会议决议》
|
明确提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
|
1930年1月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
1930年5月
|
《反对本本主义》
|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
抗日战争时期
|
1935年12月25日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
1937年夏
|
《实践论》和《矛盾论》
|
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
1938年5月至6月
|
《论持久战》
|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
1938年
|
《论新阶段》
|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
1938年11月
|
《战争和战略问题》
|
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定下来。
|
1939年10月
|
《发刊词》
|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
1939年12月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
1940年1月
|
《新民主主义论》
|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1941年5月、1942年2月、1942年2月
|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
|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
解放战争时期
|
1945年
|
《论联合政府》
|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
1948年4月
|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1949年6月36日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956年4月25日
|
《论十大关系》
|
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
1957年2月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