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8|回复: 0

考研西方心理学重点之新行为主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11-8 09: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行为主义(1930~1960左右)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孔德、斯宾塞、马赫、阿芬那留斯)
  ②操作主义的影响
  ③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④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古斯里(1886-1959)接近联想行为主义
  主要观点:
  条件作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而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则是条件作用发生的普遍原则。因此,刺激—反应接近的条件作用原理足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
  (一)研究对象——心理学应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二)学习律
  1、 学习定律:接近条件作用。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因为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同时性条件作用)。
  2、两条附律:
  ①一个刺激模式在第一次和某一反应配合时就取得了它的全部联系力量,即“一次尝试即建立联系”;
  ②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形成联结,一组刺激与一组反应形成联结,而一组刺激发生时所联系的最终动作(最接近动作)将会在这组刺激再次出现时发生。
  (三)练习观
  练习的效果表现在反应与众多的情境刺激建立了联系,而对于反应与某一特定的刺激的联系来说,一次接近就足够了。
  (四)遗忘(消退)
  古斯里认为,遗忘是因为缺乏重复,导致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减弱,是已有的线索不能唤起先前出现过的反应。
  (五)强化观
  假设有这样一条行为链,刺激—反应(刺激)—反应(刺激)……反应(即最终行为)—奖赏,在这里,奖赏总是在最终行为之后,它的作用在于保护最终行为,使得引起它的刺激不至于与其他的行为或反应形成新的联结,从而抑制已有的最终行为。
  1、奖赏是安排在某一反应之后,使受奖赏之前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没有机会受到破坏以至形成新的、不必要的联结;
  2、惩罚则是在原有的刺激—反应之后,安排一个厌恶性刺激,此厌恶性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使得有机体逃脱原有的刺激情境。
  (六)动机观
  在古斯里看来,既然一切行为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那么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便是刺激。所以,动机就是刺激。通过过去的联系引起持久行为的持久刺激是人们做出指向于过去成功动作的原因。动机作为一种刺激,是机体内部的刺激,能激起机体行为的动力。动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提供维持性刺激,并且倾向于将一系列行为综合起来,直至机体达到目标。目标一旦达到,维持性刺激物得以消除,因而相应的活动也就终止了。
  [评价]
  1、古斯里以较少的实验、较多的经验事实和操作主义的术语表现出很强的内在一致性,简明、扼要是他的理论的最大特色;
  2、古斯里坚持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又克服了他们的不足,他关心整体的活动,而不是具体的动作,说明他的理论更加灵活而不刻板,为新行为主义的流行做出了贡献;
  3、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论除了被广泛地用于学习行为控制和一般学习行为控制之外,还被用于相关学习的研究;
  4、古斯里的理论也因为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和怀疑。人们怀疑,以一种简单得几乎无懈可击的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性;
  5、具有一般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等同于动物心理的通病。
  斯金纳(1904-1990)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心理学只探索实验框架下相关变量的函数关系,甚至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性也不必断言”。
  主要贡献:
  ①他漫长的学术生涯给心理学以持续、长期的影响;
  ②他坚持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发展了一套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操作主义体系。
  主要观点: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
  △反应等于刺激的函数:R=f(s),但过去形成的条件(A)会改变R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所以R=f(s)可以改写为R=f(S,A)。
  △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①前者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②后者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行为大多数都是操作性行为。
  认为华生仅以经典式条件作用来说明一切机体行为,过于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9 12:24 , Processed in 0.05307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