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来源
|
名言
|
考点/派别
|
恩格斯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
恩格斯
|
物,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
列宁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
马克思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
恩格斯
|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
物质和运动
|
列宁
|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马克思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恩格斯
|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发展的过程性
|
列宁
|
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恩格斯
|
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列宁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矛盾的特殊性
|
恩格斯
|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
矛盾的普遍性
|
列宁
|
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恩格斯
|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
形而上学否定观
|
马克思
|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
马克思
|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
必然性和偶然性
|
马克思
|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
现象和本质
|
恩格斯
|
唯物主义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
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恩格斯
|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
列宁
|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马克思
|
引用亚当斯密的话:“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起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
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
恩格斯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恩格斯
|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马克思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
恩格斯
|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
毛泽东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列宁
|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
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
马克思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
列宁
|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
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
|
恩格斯
|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毛泽东
|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列宁
|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
价值评价结果的检验标准
|
马克思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
列宁
|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
马克思
|
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
自由与必然
|
马克思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列宁
|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
列宁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
恩格斯
|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
马克思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马克思
|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马克思
|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
|
恩格斯、马克思
|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的关系。”(恩格斯)“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
|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
马克思
|
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
马克思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列宁
|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马克思
|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
马克思
|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
恩格斯
|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
恩格斯
|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列宁
|
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
马克思
|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
马克思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本质
|
马克思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
|
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们成为一个个体,形成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
|
个人与社会历史
|
恩格斯
|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
列宁
|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列宁
|
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
社会形态的内涵
|
马克思
|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
列宁
|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
马克思
|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马克思
|
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前史。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马克思
|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马克思
|
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马克思
|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剩余价值理论
|
马克思
|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
马克思
|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各种因素。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
|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
马克思
|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
马克思,恩格斯
|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
列宁
|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
列宁
|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必须这样做。...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列宁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
马克思恩格斯
|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列宁
|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马克思
|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马克思
|
有人提出的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回答道:“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应当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恩格斯
|
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列宁
|
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恩格斯
|
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厂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力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
恩格斯
|
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
马克思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
马克思,恩格斯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
恩格斯
|
一旦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级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
马克思,恩格斯
|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两个必然
|
马克思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两个决不会
|
来源 |
名言
|
考点/派别
|
荀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方以智
|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坛经》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主观唯心主义
|
《传习录》
|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主观唯心主义
|
笛卡尔
|
我思故我在。
|
主观唯心主义
|
贝克莱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主观唯心主义
|
孟子
|
万物皆备于我 。
|
主观唯心主义
|
康德
|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主观唯心主义
|
谚语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
主观唯心主义
|
贝克莱
|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
主观唯心主义
|
马赫
|
物是感觉的复合。
|
主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
|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
客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
|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
客观唯心主义
|
《圣经》
|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
客观唯心主义
|
杜林
|
世界统一于存在。
|
折衷主义
|
王安石
|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对联
|
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毛泽东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赫拉克利特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
观点
|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
克拉底鲁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相对主义诡辩论
|
荀子
|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
鲁迅
|
描神画鬼,毫无对症,本可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描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意识的本质
|
俗语
|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陆游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观点
|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
|
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
《三国志》
|
画饼不能充饥。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苏洵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间接联系
|
华罗庚
|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
适度原则
|
鲁迅
|
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适度原则
|
韩非子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质量互变规律
|
《尚书》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质量互变规律
|
老子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质量互变规律
|
箴言
|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
质量互变规律
|
老子
|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
对立统一规律
|
《周易》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对立统一规律
|
老子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对立统一规律
|
程颐
|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
对立统一规律
|
董仲舒
|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
对立统一规律
|
史伯
|
和实物生,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对立统一规律
|
公孙龙子
|
白马非马。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中庸》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原因和结果
|
《战国策》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原因和结果
|
观点
|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
观点
|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
孟子
|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性关系
|
孙中山
|
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尼葛洛庞蒂
|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陆游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孟子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惠兹里特(作家)
|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王充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
直接经验
|
牛顿
|
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的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
间接经验
|
《周易》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认识的主体
|
观点
|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黑格尔
|
熟知不等于真知。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黑格尔
|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路易·巴斯德
|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爱迪生
|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 “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
黑格尔
|
曾以下雨好不好为例说明真理的具体性,抽象地、简单地说下雨好还是坏,都不是真理。如果久旱逢甘霖,说下雨好才是真理,因为它符合客观实际;如果霪雨不止,再说下雨好就不是真理,而成为明显的谬误。
|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具体性)
|
王阳明
|
吃一堑长一智。
|
失败与成功
|
观点
|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爱因斯坦
|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
价值评价
|
卢梭
|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
人的本质
|
史铁生
|
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个人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观点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
|
普列汉诺夫
|
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
|
某科学家
|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
科学技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