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 |
含义
|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基本要素
|
生产资料
|
劳动资料=基础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对象。
|
劳动者
|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渗透要素
|
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
生产关系
|
含义
|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构成
|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产品分配关系。
|
辩证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
经济基础 |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
|
含义
|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构成
|
观念上层建筑
|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
政治上层建筑
|
①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
②设施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国家
|
①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
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
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
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
社会基本矛盾 |
内容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根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作用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表现
|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③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
阶级斗争
|
作用
|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革命
|
作用
|
历史的火车头(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质变)。
|
改革
|
作用
|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
科学技术
|
含义
|
①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
②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
作用
|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
正确把握(新增考点)
|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英雄史观 |
观点
|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
产生根源
|
①认识根源:人们的认识停留在历史现象表面,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
②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
③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群众史观
|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原则
|
①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
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
③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
人民群众
|
内涵
|
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
④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
作用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条件
|
①经济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②政治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
|
③精神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文化水平。
|
个人
|
定义
|
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
作用
|
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②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
③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
分类
|
①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
②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
历史人物
|
作用
|
①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
②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③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
性质
|
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