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
③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
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经验材料+物质手段)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深入理解
|
生理素质
|
①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
|
②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
间接经验
|
①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
②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
③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
方法论意义
|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客观性 |
内涵
|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错误倾向
|
马赫主义
|
认为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
实用主义
|
认为“有用即真理”。
|
一元性
|
内涵
|
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
绝对性相对性
|
内涵
|
绝对性
|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
相对性
|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
关系
|
相互依存
|
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有局限的;
|
②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相互包含
|
①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
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
根源
|
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即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
|
错误倾向
|
绝对主义
|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教条。
|
相对主义
|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
具体性
|
内涵
|
①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
②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