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2|回复: 0

2017心理学考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个核心考点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10-20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对冲刺阶段的复习特点,中公考研为同学们整理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12个核心考点。
  1、试述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参考答案】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哪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并提出了发展的原因和标志。发展的原因: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②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③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间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
  ①“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儿童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③“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4)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内化学说的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工具理论。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之后,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
  2、试述婴幼儿依恋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依恋的类型
  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②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③反抗型依恋:又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2)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一3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无差别的,还没有形成对某个人的依恋;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此阶段婴儿的反应出现了差别,一般对母亲更为偏爱,但还不怯生;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一3岁),此阶段婴儿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3)依恋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矛盾型的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安全性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形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相反,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3、试述当代的游戏理论,并简要说明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精神分析理论 ①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中包含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摆脱现实的管制和约束,发泄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②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2)认知动力说
  ①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扩大和巩固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游戏中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②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感知运动阶段,一般是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出现了象征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游戏中反映着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差异。
  (4)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游戏具有社会性,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快体验的活动。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5)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①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②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③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4、试述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或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提出了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标准支配,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对行为的判断依赖于后果,而不考虑意向。
  ②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上):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意识到规则是可变的。
  (2)柯尔伯格把道德研究扩展到成人,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4-10岁)
  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此时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尊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②习俗水平(10-13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阶段四,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阶段(13岁以后) 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评价:①科尔伯格通过量化的、客观测量的方法研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观讨论的道德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②科尔伯格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男生,因此很难讲结论一般化;③科尔伯格认为,同龄儿童,男孩道德发展水平高于女孩;而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只是男女道德发展不同方向的反映,不表示男孩道德水平高于女孩。)
  (3)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
  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③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 ④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
  ⑤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
  5、有人说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和侵犯行为”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章节结合起来考,本人愚钝,不知如何考,各位自己思考吧!
  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参考答案】
  (1)二者的共同点:
  ①学习的最终结果都是建立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②都强调外在的刺激和外在反应,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重视。
  (2)不同点:
  ①联结建立的顺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通过将无条件刺激与某一中性刺激结合一次或多次后,最终建立与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建立某一正确反应与某一强化刺激之间的联结。简言之,前者是建立S-R联结,后者是建立R-S联结;
  ②刺激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指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后者是指具有奖励性质的强化刺激,而不是中性刺激;
  ③反应的含义不同。前者主要是指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或内脏和腺体的一些反应,而后者是指个体能够主动控制的肢体的外在反应;
  ④适用条件不同。前者主要用于解释人们的各种情绪性反应、内脏或腺体的反应是如何与各种中性刺激建立联系的,其内在机制是怎样的;而后者主要是解释如何有效地建立、形成新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利用强化手段来形成良好的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
  7、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说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过程中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
  (3)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些事实和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8、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
  【参考答案】
  (1)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①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②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学习;③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包括非概括性学习和概括性陈述,前者表示两个以上事
  物之间的关系,后者表示若干事物直接的关系。
  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知识观
  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得到改造;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③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教学观
  ①教学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起点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10、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参考答案】
  (1)阿特金森认为,人在追求成功时,存在两种倾向:即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决定。同样,避免失败的倾向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失败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T = Ts - Tf= Ms × Ps × Is - Mf × Pf × If。
  (2) 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且二者存在互补关系,即I = 1 – P。从而可以推出,当Ps取0.5时,动机强度最大。
  (3)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而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最易或最难的任务。
  11、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参考答案】
  (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
  (3)①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②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③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12、简述迁移产生式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该理论是安德森研究认知技能迁移时提出来的。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和一种动作表征。
  (2)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如果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3)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但是这种共同成分更侧重认知成分。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乐学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9 02:29 , Processed in 0.04498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