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7|回复: 3

广东海洋大学2017考研招生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9-12 18: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是中公考研整理的广东海洋大学2017考研专业目录详情如下:以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本硕士点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授予法学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硕士生导师9名。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28项,市厅级项目33项,到帐经费446.33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243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3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7项,市厅级12项。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研究:研究我国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及应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区域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城乡差别与和谐城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型社会的建设;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梦与海洋梦。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二)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硕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11年,现有双聘院士1名,珠江学者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及“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和“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研究项目100余项,到账经费8000余万元。在《J.Geophys.Res.》、《J.Phys.Oceanogr.》、《Cont.Shelf.Res.》、《中国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海洋与气候变化:采用物理海洋为主的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立体观测技术、南海与周边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等研究,探究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2、海洋波动与混合:运用海上调查、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南海海洋波动与混合的时空特征、动力过程、能量传播及生成机制等研究,探究海洋波动混合对海洋大中尺度动力过程及物质输送的作用规律。
  3、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运用遥感观测手段结合现场水文生化调查,借助多学科交叉优势,重点开展南海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探究南海海洋物理过程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作用机理。
  4、河口、海岸动力学:借助现场调查和数值模式,研究南海北部海岸带波浪、潮汐、海流、河流等海岸动力因素的变动规律及其与
  岸滩植被、海岸建筑等的相互作用,为岸滩的环境评价以及海岸带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9-12 19: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海洋化学(070702)
  本硕士点始于2011年,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人。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及“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和“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30余项。在《J.AppliedPolymerScience》、《FusionEng.Design》等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5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2项。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手段,结合物理过程,研究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物理过程的耦合。揭示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为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服务。
  2、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以南海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生物手段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与功能化研究,改进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绿色化生产技术,开发利用南海主要经济品种和稀有资源。
  (四)海洋资源与环境(0707Z1)
  本硕士点于2016年获得广东省教学厅批准设立,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的特色专业,该硕士点设在化学与环境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大型海藻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海上风能和海水利用的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水下文物保存环境评估技术”“海湾环境容量与污染总量控制技术”等多个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过系统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等20余项,经费超过1500万元。近3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10篇。该专业依托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拥有专业实验室30余间,总面积近3000m2,购置有热电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安捷伦ICP-MS、瓦里安原子吸收、微波消解等大型仪器设备,资产总价值达2000万元,能满足海洋环境学、海洋资源学、海洋生态学等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需要。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海洋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修复技术:针对近岸海域或海湾的污染特征,研究污染物在近岸海域或海湾的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生态环境影响机制,提出污染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管理对策,并应用示范。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利用方式,研究各类资源利用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方式和程度,提出更环保的海洋资源的生态利用模式,促进海洋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3、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以海岸带、海岛等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空间资源禀赋,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
  响,探寻合理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海洋管理部门管理和保护海洋空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五)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硕士点设在水产学院,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1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36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部级81项,到帐经费5300多万元;发表论文400多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省部级7项。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1、海洋经济动物发育生物学主要开展针对南海海洋经济物种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发育、种质资源与种质保存、遗传育种、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毕业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生物工程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就业。
  2、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保护主要针对南海海洋生物、尤其是渔业资源、红树林和珊瑚礁等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开展系统研究;对常见的海洋生物疾病及其防控开展基础研究。毕业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环境监测站以及政府部门就业。
  (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本硕士点设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校级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第九轮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3名;拥有省级平台6个,市厅级平台2个,校级平台4个。其中省级
  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0余项、省部级40余项,到帐经费2000余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项,其中省部级2项。本学科以机械制造、石化、钢铁、港口等大型企业相关的机械装备,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装备与技术,家电产品,以及节能动力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机、电、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法和手段,解决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提供科研服务。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运用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于石油、钢铁、港口、家电等行业,解决其机械制造、和家电新产品研发等生产中急需的科学和技术难题,着力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
  2、海洋装备及制造工程技术主要围绕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对海洋油气钻采、智能化集约化海洋渔业、工程材料及装备海洋环境腐蚀与控制、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海水淡化等方面的配套装备与技术进行研究,为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3、节能设计与动力设备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节能设计、热工设备和动力设备的节能性能研究。将先进制造技术和热科学技术理论结合,从节能角度提高产品或设备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
  (七)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0/097200)
  本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在食品科技学院,博士授予工学学位,硕士授予工学学位或农学学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四个研究方向: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南海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深加工与保健食品开发。
  1、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以南海大宗水产品资源为原料,重点开展贮藏加工特性、保活与低温流通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新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为南海区乃至全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2、南海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以南海海洋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功效评价、规模化生产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海洋保健品、药物和天然高效抗菌剂等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3、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围绕南海水产品产业链中质量与安全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有害因子的识别、发生、残留规律、快速检测与风险分析和预警以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华南地区水产品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4、农产品深加工与保健食品开发:以岭南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对象,重点开展果蔬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亚热带果蔬精深加工和食品新资源研究与保健开发等方面研究,为亚热带果蔬贮藏保鲜与加工以及食品新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本硕士点设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一级学科硕士点始于2016年,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33人、博士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拥有广东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海洋科学博士点支撑学科。
  本学科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海洋科学、水产养殖等学科交叉融合,围绕信息安全、大数据、物联网、海洋遥感等科学问题与技术,在软件理论与信息安全、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物联网系统与智能控制、海洋遥感与图像处理等四个方向上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等课题共92项,到帐经费1400多万元。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SCI、EI收录83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专利授权6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其它成果奖5项。设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1、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主要开展大数据模型与算法、海洋时空信息集成与处理、新型智能计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大数据处理的建模方法和高速算法设计、海量数据统计建模和数据特征的自动提取、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遥感大数据分类与识别、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污染监测。
  2、软件理论与信息安全主要立足软件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
  和现代密码学研究、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新密码加密和签名算法研究、自适应软件理论研究、智能软件建模研究、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3、物联网系统与智能控制
  本学科方向主要开展物联网与智能控制系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传感网和物联网等新型网络的工作机理和组网技术、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测预测、临海工业环境智能监测与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与构建技术、基于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的海洋数据采集与分析。
  4、海洋遥感与图像处理本学科方向以解决广东近海水质遥感监测、南海资源开发、计算机图像处理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目标,重点研究内容有:广东近海海域水质遥感监测与评价、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水色要素反演、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九)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1)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11年,现有硕士生导师6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到帐经费500多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省部级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
  1、热带作物栽培生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和技术,为该地区的作物生产、科研及教学等领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2、热带作物耕作制度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据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土壤等特性,建立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保护和肥力培育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十)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2000年开始招生,为第七、八轮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5名,博士8名,其中2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先进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平台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生物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中央地方共建——热区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及分子生物学等10个
  条件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30项,到帐经费6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5项,培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新品种近20个,其中“博Ⅱ优15选育与推广”获海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毕业生去向多为农科院(所)、生物技术公司、中学(生物教师)、政府机构或读博。设以下3个研究方向:
  1、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开展作物育性研究,探索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和超高产育种规律,培育作物杂交种。已培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15个,
  在粤、桂、琼三省(区)累计推广2500万亩,增产稻谷12亿公斤。5个品种连续多年被遴选为广东省主导品种。
  2、能源作物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
  开展基于基因组学的能源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目标性状分子数量遗传研究,发掘、定位和克隆关键基因,阐明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机理,揭示复杂数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杂交种。
  3、作物营养高效与抗性育种研究作物对土壤养分与水分的利用效率及抗旱耐盐性,揭示其遗传规律,开展种质筛选和创新,培育营养高效、水分高效和抗旱耐盐新品种。
  (十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1)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系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9名,其中教授7名(二级教授1名)、博士学位者7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名,多人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其中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2名,理事5名。拥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特种经济动物子平台1个,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热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家禽育种中心,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科学”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动物繁殖学”1门;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30项,到帐经费500多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230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省部级6项。
  设有2个研究方向:1、动物遗传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主要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的评估与保存、选育和利用,开展群体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其重点和亮点在于贵妃鸡、珍珠鸡、麒麟鸡、怀乡鸡、雷州黑鸭及狮头鹅的应用和基础研究。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业方向以国内外大中型种畜禽养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
  2、动物繁殖原理与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动物生殖生理、动物繁殖技术及动物繁殖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其特色与优势在于动物干细胞研究、生殖调控研究及动物胚胎工程与生物技术。就业方向以种畜禽养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及生物工程企业为主。(十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2)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1年,现有教授9人,其中博士学位7人,硕
  士生导师10人;仪器设备总值1500多万元;有“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生物化学实验中心”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和广东省特色专业。近5年,共承担科研项目52项,其中省部级25项,到账经费500万元;主编国家统编教材5部,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6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6项,其中省部级5项。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动物营养主要从事动物营养需要、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及营养价值评定、养分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营养调控、营养模拟与预测,营养平衡以及营养技术与其它生产技术的集成和分子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面向生产实际需要,依托理论研究进展,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协调是本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就业方向为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等从事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等研究和经营工作。
  2、动物营养与环境从动物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多层面研究环境因子对动物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规律及饲料安全性评价方法,重点研制适应于不同环境的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生产方法。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相结合,将传统畜禽饲料生产与水生动物饲料生产相结合,将畜禽优质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优质高效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是本方向的优势与特色。就业方向为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等从事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等研究和经营工作。
  3、动物营养与免疫主要研究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物质对动物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为改善动物健康水平,保证畜禽产品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就业方向为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等从事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等研究和经营工作。
  (十三)作物生态学(0901Z1)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12年,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近年来,在“水稻节水栽培”、“甘蔗高产高糖与减量化栽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多个领域开展过系统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广东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等层面数十项科研项目,目前在研总经费达500万元。5年内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多篇。现有专业实验室6间,总面积近600m2,购置有凝胶成像系统、PCR、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微波消解、全自动定氮仪、厌氧手套箱、ICP-MS等大型仪器设备,资产总价值达1000万元,能满足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需要。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1、作物(水稻、甘蔗)生境调控主要研究在高强度利用条件下,典型作物场地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及定向培育技术,化肥养分循环转化与高效利用技术,作物需水耗水规律与节水农业技术,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作物污染生境修复主要典型作物生产环境污染物在农田环境中的转化、迁移和归趋,探明其环境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典型受污环境作物生产环境修复的理论与方法。本专业毕业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农业、环保部门就业。
  (十四)热带园艺作物学(0901Z2)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本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1名;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岭南水果创新团队岗位科学家1人;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个,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1个。近5年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40多项,科研经费800多万元,发  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1、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热区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机制,研究热区园艺作物安全高效生产、健康种苗培育与快繁以及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培养园艺作物生理及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的高级人才。
  2、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本方向主要开展热带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收集、鉴评与创新、利
  用研究,开展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与基因分离,开展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培养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培育方面的高级人才。
  (十五)动物生产学(0905Z1)
  本硕士点设在农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于2014年开始招生,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名,获博士学位者9名,硕士生导师8名。拥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有“动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繁殖学”等2门,“动物繁殖原理与生物技术”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近几年承担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30项,到帐经费5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省部级4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畜禽优质高效生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畜禽环境生理与环境控制,包括畜禽应激、适应、行为及动物福利与保护,畜舍环境控制与改善等;(2)畜禽生产体系及技术的优化,包括畜牧业产业布局优化、畜禽种群(群体)结构优化、畜牧场设计与畜禽生产工艺优化,各种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
  2、动物安全生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畜禽生产过程安全控制,主要以畜禽群发病的防治为重点,研究集约化、规模化畜牧业生产条件下动物群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2)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以畜牧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为重点,研究不同生产环境(如环境应激、饲料毒物,等)、生产方式和用药制度(如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及停药时间)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措施,研究畜禽质量安全监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十六)水产养殖(090801)
  本硕士点设在水产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1999年,现有双聘院士1名,珠江学者1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29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2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79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99项,到帐经费6300多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论文500多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32项,其中省部级9项,其中“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设有以下6个研究方向:
  1、水产经济动物生物学及种子工程从事鱼类等华南主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选育和杂交选育、人工繁殖、大规模种苗生产和高效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进行基础生物学、繁殖生态、形态发育、养殖生态、养殖生理、养殖营养、生物能量、种苗繁育及养殖模式等理论研究和人工繁殖、种苗大规模生产、低耗高效健康养殖、抗寒应急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2、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理论、繁殖技术、生殖生态学、生殖和生长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性别控制及性转化等生物技术育种原理及技术;研制和开发促进水产养殖种类繁殖和生长发育的高新技术及产品。
  3、水产经济动物免疫学及病害控制以南方水产养殖鱼、虾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海水鱼类免疫机制特别是分子免疫机理与免疫记忆细胞,鱼类弧菌病与病毒病病原生物学与致病机理、及流行病学、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探讨病原、环境、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常用渔药的安全使用规范;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病原株的共同抗原,研发预防水生动物疾病的新型渔药如疫苗、免疫学诊断技术等。
  4、贝类增养殖及珍珠培育针对南海海域的特色贝类资源尤其是珠母贝,深入开展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及珍珠培育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马氏珠母贝的种质资源研究;马氏珠母贝优良品种的培育;优质海水珍珠的培育技术及养殖技术规范;企鹅珍珠贝、珠母贝(黑蝶贝)和大珠母贝(白蝶贝)的增养殖与珍珠培育技术;墨西哥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东风螺等南海经济贝类育种及养殖。
  5、水产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以解决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与安
  全、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为目标,开展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营养生理与代谢、营养免疫与环境营养学、分子营养学、饲料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饲料开发。就业方向:高校或研究机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技术部门;攻读博士学位,等等。
  6、水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调控与营养调控降低养殖自身污染技术;水产经济动物种群生态、养殖容量与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技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就业方向主要到环境和水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十七)捕捞学(090802)
  本硕士点设在水产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11年,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有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8项,到帐经费2760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1项。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1、渔具渔法学主要研究渔具选择性与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渔用材料适配特性、渔具系统动力学、渔具设计与模型分析、渔具标准等,具有典型的南海热带与亚热带特色。就业方向为相关高校、研究所、渔业行政部门或海洋渔业企业等单位输送教学、研究及管理人才。
  2、设施渔业与管理针对南海渔业特点,主要研究抗风浪网箱、人工鱼礁和海藻场等渔业设施结构性能、水动力试验方法、理论计算与模型分析、渔业科学管理体系开发与构建。就业方向为相关高校、研究所、渔业行政部门或海洋渔业企业等单位输送教学、设计、研究及管理人才。
  (十八)渔业资源(090803)
  本硕士点设在水产学院,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3年,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有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20项,到帐经费28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140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1项。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
  1、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主要研究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毕业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环境监测站以及政府部门就业。
  2、渔业生态环境主要研究渔业水域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渔业水域环境检测与保障技术,渔业水域环境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渔业环境信息与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探索退化渔业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遏制水域环境恶化趋势。毕业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就业。
  (十九)应用经济学(020200)
  本硕士点设在经济学院,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本一级学科硕士点始于2016年,现有硕士生导师12名(其中2
  名兼任博导)。近五年,本专业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到帐经费1300多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工具,具有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并能在经济领域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经济学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
  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尤其是研究粤桂琼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规划、城乡发展及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城乡经济一体化、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
  2、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尤其是研究热带农业和海洋产业相关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海洋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等研究领域。
  3、国际贸易学:研究中国参与全球贸易、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及农海产品贸易壁垒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农海产品国际贸易等研究领域。
  4、数量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机制、产业演变规律、产业空间布局、海洋经济预测与计量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经济数学模型及应用、经济预测与决策、海洋经济计量分析等研究领域。
  (二十)行政管理(120401)
  本硕士点设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硕士生导师11名(其中2名兼任博
  导)。近五年,本专业承担科研项目160余项,到帐经费1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0多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行政学理论知识扎实,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可以胜任党政部门、公共事业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行政管理工作。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海洋管理与政策:研究海洋权益维护、海域使用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执法等方面的管理和政策问题,以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2、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组织、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地方政府竞争以及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大问题,以达到提高地方政府行政绩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3、公共组织管理:研究公共组织经典理论、公共组织战略与危机管理、公共组织职能再造、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公共组织制度创新以及中国特色公共组织发展等问题,以实现公共组织的全面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4、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管理体制、内容、模式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关系人民生活的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通过健全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以达到促进社会安全,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9-12 2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1、(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本领域设在食品科技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本专业学位点设
  有2个研究方向:
  ①食品加工:以南海大宗水产品和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围绕食品原料特性、食品保鲜与加工技术、食品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②食品质量与安全:围绕食品产业链中质量与安全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有害因子的识别、发生、残留规律、快速检测与风险分析和预警以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本领域设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本领域始于2008年,现有硕士生导师12名。近五年,本专业承
  担科研项目180余项,到帐经费1700多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在
  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0多篇。设有农业与农村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海洋经济与产业发展三个研究方向。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095108)渔业领域本领域设在水产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
  渔业领域学科点于200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为渔业领域的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涉农企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学科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渔业经济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导师队伍,现有教授35名,副教授27名,其中10名教授是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多项,研究经费充足。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4、(095101)作物领域本领域设在农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
  本学科的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本学科以热带水果和作物高效生产技术为特色。植物雄性不育理论达国际领先水平,热带水果优势明显。设“热带水果”、“作物高效生产技术”2个研究方向。有一支包括教授13名,博士6名,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跨世纪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和博士生导师各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名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有作物学、林果种业、分子育种、植物保护、土化、生物能源和细胞工程等现代化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逾2000万元,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
  5、(095105)养殖领域本领域设在农学院,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
  学位,所获得的学位证书与相应学科的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与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目标是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管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养殖技术推广中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两个方向。现有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人,博士学位11人。拥有校
  内外教学科研及产学研结合基地10个,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热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各类相关实验室及较为齐全的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
  6、(095104)植物保护领域
  本领域设在农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植物保护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2013年开始招生,本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硕士点2004年就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本
  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现有导师3人,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培养研究生主要在农业推广等企事业单位工作。
  7、(095115)种业领域本领域设在农学院,授予农业硕士学位。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本领域以作物学科和园艺学科为支撑,紧紧围绕水稻、玉米、甘薯、花生等大田作物、香蕉等园艺作物和热带能源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种子(苗)生产、贮藏与加工、检验、经营与管理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博士10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东省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岗位专家3人。拥有完
  善的试验条件、设备和基地,仪器设备总值愈2000万元。
  (二十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9-12 2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85201)机械工程领域本领域设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已经培养了33届本科毕业生,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省级平台6个,市厅级平台2个,校级平台4个。其中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装备及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个广东省外经贸厅公共服务平台--湛江小家电创新设计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实验室、1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顺德工业设计城等多个校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学院实验中心(包括10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4250m2,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价值5720余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40台(套)。其中,工程训练中心建筑面积约6000m2,拥有一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各类先进机械加工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
  本学科以机械制造、石化、钢铁、港口等大型企业相关的机械装备,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装备与技术,家电产品,以及节能动力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招生方向如下:①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②海洋装备及制造工程技术,③节能设计与动力设备。2、(085231)食品工程领域本领域设在食品科技学院,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本专业硕士点设
  有3个研究方向:
  ①水产品加工工程:以南海水产资源为原料,针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存在的工程化问题,开展水产品食品化学特性、保鲜与加工工程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南海区乃至全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②农产品加工工程:以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为原料,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存在的工程化问题,开展果蔬采后贮藏保鲜、贮藏与加工工程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③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围绕食品产业链中质量与安全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有害因子的识别、发生、残留规律、快速检测与风险分析和预警以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二十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1、(135101)音乐领域本领域设在中歌艺术学院,授予艺术硕士学位。本学科现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现代化音乐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琴房、录音工作室、器乐
  室、电钢琴室、古筝室、高标准的实验剧场、音乐排练厅等教学实践场所。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兼职教授9人。艺术硕士开设声乐表演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含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针对声乐演唱特点,主要
  研究完善演唱声乐作品的技能与技巧,拓展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提升文化底蕴,丰富声乐表演中的美学内涵,使声乐表演上升为科学、理性的高度。
  就业方向:文艺演出团体,文化、教育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2、(135106)舞蹈领域本领域设在中歌艺术学院,授予艺术硕士学位。本学科现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现代化舞蹈教学楼,拥有高标准的实验剧场、模拟演播厅、
  舞蹈排练厅和露天舞台等教学实践场所,教学设施完善。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兼职教授6人。
  舞蹈编导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艺术教学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学位要求,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以教学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强调创作与应用能力。就业方向:文艺演出团体,文化、教育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以上是中公考研在小编整理的广东海洋大学2017考研专业目录。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8 02:04 , Processed in 0.0700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