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回复: 0

2017考研:历年数据分析报考难度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9-6 15: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整个考研过程中,“信息接收灵敏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大家只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此次考研大战中惜败,目前距离考研报名越来越近,有些同学认为院校排名就是报考难度,显然这是极不科学的,合理的结论应该建立在对往届招生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跨考小编整理了以下几个数据,至关重要哦。
  一、计划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人数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专业目录里面有说明。通常情况下,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失败。为了保险起见,同学们不能仅看今年的数据,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数据。详情请戳:
  历数考研名校中报录比较高的专业
  二、报考人数
  报考人数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虽然只能看到前几年的数据,但是足够帮助你从中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建议不要报考。详情请戳:考研趋势:2004-2016年考研人数报录比(图)
  三、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详情请戳:
  历年考研报录比大统计分析
  四、 报录比
  录取人数除以报考人数就是该专业报录比。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考情。竞争如此激烈,能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鞭策自己加倍努力。详情请戳:
  2004年-2016年研究生参考人数报录比走势图
  五、推免人数
  很多同学认为推免人数和考研没有多大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很多名校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很多,有的甚至占了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于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更加剧烈,所以各位同学在报考之前,必须搞清楚自己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若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太少,就一定要慎重了。
  六、复试分数线
  复试线是最直观的数据,复试线越高,考研难度越大。此外,复试线还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有的学校会有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各个学院的院线可能不一样。学校给出的复试线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线。所以,查找复试线的时候不要混淆校线和院线的区别。如果目标学校只有一个学院开设目标专业,则不存在校线和院线的区别。
  复试线在两种情况下会失去参考价值,一个是复试比例过高,另一个是不同学校专业课试题难度差异太大。
  跨考小编建议小伙伴们,初试时先看复试线;选择学校时,以复试线为参考作对比!而不要轻信所谓的“录取线”。戳链接:
  34所自划线院校2016考研复试分数线
  七、复试比例
  复试比是指,计划招收人数和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1.2,这就意味着,如果录取10人,就会有12人进入复试,有两个同学注定要当炮灰。
  有的学校复试比会高达1:1.5,甚至1:2。复试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说明两个问题:一,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二,复试竞争激烈、风险更大。
  八、最终成绩计算方式
  初试成绩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录取结果,就要看总成绩的计算公式,看看其中初试分和复试分占总成绩的权重。有的学校初试分会占到总成绩的70%,有的是初试、复试各占50%,有的学校就不看重复试,复试分只占总成绩的20%、甚至10%。
  在对比不同学校考研难度的时候,还要横向考虑专业课试题难易度的差异,还有些学校不公开真题试卷,所以还要多方权衡。
  最后,跨考小编建议大家在备考期间一定要多搜集信息,并且多方面考察,这样出来的结果会比较靠谱,如果指望通过一两条规律就做出判断,可能会有失偏颇。最后预祝大家考研顺利!
  小编重点推荐:
  2017考研报名常见问题汇总(考生必读)
  关于考研(预)报名,最全的攻略都在这了!
  2017考研报名费用一览(各地汇总)
  2017考研(预)报名系列问题答疑汇总
  2017考研党必须要知道的九月大事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3 20:42 , Processed in 0.07152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