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回复: 0

2017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之归因理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9-3 20: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社会心理学中重点的知识整理系列三
——中公考研心理学教研组
  上一次,我们把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部分的知识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下归因这部分的内容。首先,我们该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归因。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次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通常足够快也足够准确,以适应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其实进行归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他人。那么,人们是如何、并且能够多么确切地解释他人的行为呢?归因理论可以就此提供一些答案。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自主命题的各大院校青睐以下几个归因理论:
  1. 海德(Heider)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原因。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点:人们天生倾向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人们进行归因的两种动机:对周围环境一致性理解的需要和对周围环境控制的需要。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背景、机遇、运气、其他人影响等)和内在因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等)。人在归因时遵循共变和排除原则。共变原则是指当某一特定原因在很多不同的情况下总是与某一特定的结果相联系,一旦这个原因不存在,结果就不出现了,大家就倾向于将原因归于那个特定原因。排除原则是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就足以解决事件,人们就倾向于排除另外一方面的原因。
  2. 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1972年,韦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败行为的影响。韦纳的归因理论包括两个维度:内外因和稳定性。韦纳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如下表:

          
       

        不稳定
       

        稳定
       

        内部
       

        努力
       

        能力
       

        外部
       

        运气
       

        任务难度
       

  韦纳在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contro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改进。
  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把成功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个体会产生自豪,觉得是自己聪明导致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个体会产生羞耻感。
  3. 凯利Kelley的三维理论
  该理论更关心人们究竟是利用哪些信息做出归因的,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构架,因此凯利的理论也被称为三维理论。
  归因时考虑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致,若是,则一致性高。
  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
  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则区别性低。
  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语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一致性
       

        一贯性
       

        区别性
       

        归因方式
       

        高(大家都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刺激对象(小丑B)
        61%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低(A也喜欢其他小丑)
       

        行动者(A)86%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低(A偶尔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情境72%
       

  评价:上面的研究证明了三维理论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人们的归因结果,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归因细致、合理。但是验证该模型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先给出被试共变信息,事实上人们作出归因时也许根本不考虑这些因素;过高估计了普通人的思考能力;忽视了其他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的可能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心理学考研专业课涉及到的科目多,知识点比较杂,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可以每天都背诵一些专业课知识点,这样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就会事半功倍,此外,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秋季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8 15:24 , Processed in 0.05628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