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 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 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 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 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 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 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 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8755eba369c849cfb309ca569b37ff1703.jpg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案要点】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 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 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 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为继,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 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奄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 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 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 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材料1
82571b748b3f4a87acce646b89fcb51e03.jpg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427亿桶,约占世 界总储量的62%。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 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斯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 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其中仅阿 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时至2003年3月, 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2006年7月,黎以之 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 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 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选做题l【答案要点】
(1)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 地位。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 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 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因此,在历史均发展过程中,各种 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在冷战时期,中东一直 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冷战后,美国更是将夺取中东控制权视为其“世界新 秩序”的重要一环。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 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因此,谁空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控了世界经济的命 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选做题II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时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 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 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 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 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 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 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 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 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 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 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 存异,共同发展。
注:如果考生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已的发展来 促进世界和平。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 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 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中国始终高举和平、 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 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 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相 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 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