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2008年考研教育学自测模拟试题二(5)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9 16: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8.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这是一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观点。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4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揭示的人的发展观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历史制约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
          我国建国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资本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不仅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并且还要“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社会主义社会是要消灭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应成为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人,绝不应是剥削者和寄生虫,人人都应以劳动为荣。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劳动者,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社会主义理想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是“全而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教育目的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点。.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50.略
          51.简述文献检索法的主要方法
          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就是按时间范围,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查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对应,就是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问题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可称为跟踪法,就是以已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易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责任编辑:adm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6 20:33 , Processed in 0.04202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