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回复: 0

201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二)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9 16: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辨析题:第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4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
        48.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三、简答题:第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50.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51.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52.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及其提高措施。
        53.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简述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四、分析论述题:第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下述材料,评析论者的教育目的观,并联系实际论述这种目的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做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
        55.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56.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题的成绩计分。
        I.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知识经验。其中,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一致,可以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违背,并有可能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转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请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论述错误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
        某乡镇中学有100名初一学生,他们先前所在小学均未开设英语。现拟对其进行一项题为“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研究”的真实验。请问:
        (1)最好选用哪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和格式)?为什么?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样设计有何优缺点?
       
       
        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C5.A6.D7.A8.C9.B10.C
          11.D12.B13.C14.B15.B16.D17.C18.B
          19.A20.C 21.B22.D23.A24.B25.B26.A
          27.A28.C29.A30.B31.D32.B33.A34.C35.D36.D
          37.D38.B39.C40.B41.D42.A43.D44.C45.C
       
        二、辨析题
        46.答案要点:
        正确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或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围绕这一目的或任务开展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任务。
        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评分说明】若考生的回答与上述要点意思接近,可酌情给分。
        47.答案要点:
        错误。
        《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
        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否则就是背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
       
        48.答案要点:
        错误。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则完全相对。
        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往往需伴随着条件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如食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三、简答题
        49.答案要点:
        (1)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学生的需要与特点。
        (3)教师的教学经验。
        (4)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条件。
        (5)教学的其他实际需要和特点。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0.答案要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评分说明】上述要点每点3分,答对5点即可给满分15分。考生的回答若与上述表述不同,但意思接近,可酌情给分。
        51.答案要点: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评分说明】若对上述各要点的回答,语句有异而含义无误,可不扣分;若语句或含义不全,则酌情扣分。
        52.答案要点:
        (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措施:
        ①获得成功经验:个体在成败上的直接体验是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授学习策略与方法,使个体获得直接成功的体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获得替代经验: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问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观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重要他人对个体能力给予的积极评价,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功的预期水准。因此,创设宽松的氛围,降低焦虑水平,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⑤合理的归因:鼓励个体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也就是将成功归因于个体的能力,而对失败进行努力或运气等的归因,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评分说明】关于第(2)部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给12分。
        53.答案要点:
        (1)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思维等方面,有些研究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身心和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当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2)基本内容:
        ①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
        ②避免给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③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四、分析论述题
        54.答案要点:
        (1)材料阐述的是“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教育目的观。
        (2)“教育适应生活说”针对的是“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教育目的观。后者主张,教育建立在儿童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基础上,为儿童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前者批评这种观点错误地以准备未来作为儿童当下学习的主要动力,主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教育应以现在为目的,使儿童主动参与和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3)“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将生活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避免把人生机械地分为准备阶段和生活阶段,关注儿童当下的社会生活,引导儿童通过主动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来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这种教育目的观进行的教育改革尝试,曾经导致儿童习得的经验缺乏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
        (4)结合学校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以及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等,论述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兼顾儿童当下和未来的生活的观点。
        【评分说明】若考生的回答与上述要点表述不同,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关于第(4)部分,仅提供了答题思路和视角,考生应作展开;考生若有其他合理论述,可酌情给1~5分。
        55.答案要点:
        (1)赫尔巴特的兴趣观: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特性,并具有道德的力量。他把人类所具有的方面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类的兴趣和同情类的兴趣;把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2)兴趣观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①培养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是赫尔巴特为教学所确立的直接的、近期的目的,教学又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②兴趣观是赫尔巴特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根据经验类的兴趣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类的兴趣设置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课程。
        ③兴趣观是赫尔巴特确立教学形式阶段的重要依据。兴趣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学的明了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在教学的联合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在教学的系统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探求;在教学的方法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行动。
        56.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题的成绩计分。
        I.答案要点:
        (1)影响因素:
        ①概念的性质:先前概念的不合理性;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②学生的特性: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学生的动机和态度。
        (2)教学策略:
        ①创设开放和安全的课堂气氛。
        ②洞察和揭示学生的原有观念。
        ③引发新旧经验的认知冲突。
        ④鼓励相互讨论以解决冲突。
        【评分说明】关于第(1)部分,所列各项均须答出,每项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关于第(2)部分,考生只回答上述要点,而没有展开说明,每个要点酌情扣1~2分。
        Ⅱ.答案要点:
        (1)最好选用“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其格式为:理由:这100名学生在小学里均未学过英语,无法进行前测;根据题意只能用真实验设计,而不能用前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2)可以采用等组法中的“随机分派”方式,将100名学生分成品质均等的两个班;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实验班和控制班。
        (3)优点:由于进行了等组化处理,且不存在前测对后测的影响,同时这种实验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所以内在效度较高;不进行前测,也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个别学生有可能自学过英语,由于没有前测,这一情况带来的差异不易发现。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7 14:44 , Processed in 0.04899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