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2015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第64天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8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考点: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①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②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④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⑦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这些要求,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六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1998年文】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00年理】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中华民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4、【2001年文】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2010年】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改革开放是;
        A、强国之路 B、兴国之要 C、力量之源 D、执政之基
        7、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不动摇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A、教条主义 B、狭隘经验论 C、机会主义 D、资产阶级自由化
        9、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以上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多项选择题:
       
1、【2004年】23、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2、【2005年】52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92年文】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E、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4、认清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最重要的是要认清两个方面,即:
        A、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B、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
        C、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D、我国人口多,且农村人口占多数
        5、1987年4月,邓小平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
        A、是党中央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C、是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是指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6、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条件主要有:
        A、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B、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C、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
        D、党的坚强领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
        A、生产力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不平衡性的特点
        B、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充分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D、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13:15 , Processed in 0.071102 second(s), 1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