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2015考研政治百天辅导教程:第63天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8 19: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考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但列宁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
        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④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⑤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⑥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⑦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⑧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⑨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⑩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待定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五大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过程性特征,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氏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考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005年23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①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
        ④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
        ④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了基本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在新时期条件下,我们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③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中国要搞现代化,但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只讲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④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13:15 , Processed in 0.090905 second(s), 1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