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考点: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5、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①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③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⑤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⑥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其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人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006年10题】
②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④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站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2007年25题】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2006年9题】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基本原则: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方针政策: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由于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段里,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
②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使得革命营垒里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所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步修正了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将抗日反蒋的口号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指的是蒋介石为代表的亲美派国民党,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
据此,中国共产党以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来对待它。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仅有效地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而且继续保持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党内曾经发生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但中共中央很快觉察并纠正了这种右倾错误,坚持了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党在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三个政治范畴,“进步势力”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做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
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主要敌人,这就需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营垒中找朋友,由此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原则。
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革命武装斗争是长期的。这是因为:
①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强大的勾结在一起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者,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决定了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②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补充: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2008年9题】
抗战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因为:其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其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其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是什么关系?毛泽东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一场伟大而艰巨的革命,需要领导者自身坚强有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确实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在中国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特殊的困难。有利的条件是: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使中国共产党又有了一个好的阶级基础;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特殊的困难是: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于实践;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③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④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新经验。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毛泽东特别强调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整风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毛泽东把党风问题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