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4|回复: 0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3 17: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二.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三.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四.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五.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六.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七.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以上是海文考研老师给 19 (32.44 KB, 下载次数: 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5:49 , Processed in 0.08447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