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回复: 0

考研历史学核心题型认知之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0 0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一门十分重视时间和顺序的学科,历史就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就是各代前后相承,又不断损益的结果。而每个时代中都会发生数不尽的事件,这些事件便多数成了考研历史学中的名词解释题目,而面对繁杂的历史事件,我们怎么来应对中的名词解释呢?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介绍一下。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名词解释这一题型的认识。统考试题中,名词解释共八题,题十分,共八十分,占到总分的四分之一强,低于简答题的五分之二。从分值上看,似乎名词解释没有简答题重要。然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名词解释是贯穿于整个试题之中的。其一,二十个单选题,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07年1题,考的就是“稷下学宫”。其二,在史料题中,一种考察的方式是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如07年29(1)要求解释材料中出现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其三,简答题(包括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有些是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名词解释是核心题型这一论断了,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考研历史考的是史实!而考史实的最好题型就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名词解释成为核心题型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它可难可易。一般而言,名词解释的题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试题中出现较为偏的名词解释,则考场上会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写或写的不着边际,其结果是白白失去了十分。因此,名词解释也是最有区分度的题型。
          二、次重点:考研历史名词解释的范围
          前文已经指出,虽然简答题所占分值高于名词解释,但试题的核心题型是名词解释,而不是简答题。那么,在引入“次重点”一词之前,我们先明确简答题的考试范围。对比历年的简答题于考试大纲,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部分简答题是考纲上的三级标题。因此,可以把简答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
          与简答题不同的是,名词解释的范围是“次重点”。那么,何谓“次重点”?1、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史实;2、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或对重大史实产生过一定影响;3、具有相对性,即“次重点”是相对重点而言。如07年27题《九十五条论纲》,相对于宗教改革就是次重点;08年26题圣德太子改革,相对于大化改新也是次重点。
          尽管如此,次重点的依然是较为重要的史实,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如普遍认为较偏的08年28题德福雷斯事件,事实上,次事件是19世纪未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排犹事件,对法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是由于名词解释的次重点特性,才使得我们明确了名词解释的范围:重大的历史事件不是名词解释的范围,像前文所举的大化改新,宗教改革不可能直接作为名词解释;同样,过细的知识点也不在次范围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5 13:09 , Processed in 0.05967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