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回复: 0

2012年考研政治之思修法基、当代政经重点难点(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2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全球治理、联合国问题专题
  1.全球治理的概念内涵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 年在德国提出。1992 年,28 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卡尔松和兰法尔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95 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2.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有学者把上述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
  3.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
  在各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主权国家在彼此关注的领域,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通过协商、谈判而相互合作,共同处理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国际协议或规制。二是有限领域治理模式。即以国际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国际组织针对特定的领域(如经济、环境等领域)开展活动,使相关成员国之间实现对话与合作,谋求实现共同利益。三是网络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针对特定问题,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
  而展开的合作管理。
  4.全球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虽然全球治理的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这一理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就实践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国的国家主权事实上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等问题则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球治理顺应了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全球化时代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就理论而言,它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等,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它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国内和国际公共事务的新规制和新机制;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它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公民社会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它把治理看作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现实形式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推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全球治理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极不平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极不相同,它们在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二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它加紧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三是目前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制一方面还远远不尽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四是全球治理的三类主体都没有足够的普遍性权威,用以调节和约束各种国际性行为。五是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社会和国际组织各有自己极不相同的利益和价值,很难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六是全球治理机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协调性的不足、服从性的不足和民主性不足等。
  金砖国家
  1. 成立经过
  金砖国家(BRICs)源于美国高盛公司的投资概念,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个成长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经俄罗斯倡议,四国近年来加强协调与合作,于2006 年9 月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了首次金砖国家(BRIC)外长会晤,此后每年依例举行。2008 年5 月,四国外长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联大场合之外的会晤,并发表联合公报。2009 年6 月,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会晤,并于2010 年4 月在巴西举行了第二次领导人会晤。2010 年12 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机制。机制英文名称为BRICS。2011 年4 月,五国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了金砖国家第三次会晤。
  2.宗旨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平台,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原则。
  3.成员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
  4.组织结构
  金砖国家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包括领导人会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长会晤、专业部长会晤、协调人会议、常驻多边机构使节不定期沟通以及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整体松而不散,迄未设立秘书处和专门网站。
  5.主要活动
  2009 年6 月16 日,中、俄、印、巴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会晤,主要就国际形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金砖国家对话合作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发表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核准了《金砖国家关于全球粮食安全的联合声明》。
  2010 年4 月15 日,中、俄、印、巴四国领导人在巴西利亚举行第二次会晤,主要就国际形势、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事务、气候变化、金砖国家务实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发表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联合声明》,并决定由中国于2011 年举办四国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除领导人会晤外,巴西还举办了四国企业家论坛、银行联合体、合作社论坛、智库会议等配套活动。2011 年4 月14 日,中、俄、印、巴、南五国领导人在海南三亚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国际经济金融、发展、金砖国家合作四大项议题,会后通过了《三亚宣言》,反映五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并规划未来合作。印度总理辛格在会上宣布,印将于2012 年承办下一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除领导人会晤外,中方还平行举办了金砖国家智库会议、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年会暨金融论坛、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和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等四场配套活动。
  联合国问题专题
  60 年来,联合国作为代表性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论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成就为国际社会所公认。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
  20 世纪80-90 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国际社会对联合国诸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各种丑闻、财政拮据、代表性不强等等问题的评判和指责不绝于耳,尤其是应对非传统安全和发展问题上更显得“泥足巨人”。热别是自20 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一度有所削弱,要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2005 年9 月的首脑峰会上通过了指导联合国改革的《成果文件》,启动了拖延已久的联合国改革进程。
  2005 年联合国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时代变迁为联合国带来新挑战
  首先,国际社会民主化趋势呼唤联合国改革。
  其次,各种非传统安全和发展挑战呼唤联合国改革。
  2.联合国自身发展存在问题
  联合国六大机构中托管理事会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安理会是改革的重心所在,其他机构也都百病缠身。冷战期间为迎合两个超级大国的需要,联合国设置了很多重复的机构和工作程序,造成机构臃肿、职能重叠、管理不善和人员过多等问题;同时联合国自陷文犊主义漩涡。因此,联合国效率问题被人广为唾诟。此外,联合国财政也是个老大难问题。
  3.地区组织对联合国带来的挑战
  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不断挑战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典型的当属北约组织和八国集团。一个从军事安全上,一个从经济上日益削减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将联合国边缘化。
  4.导致这轮联合国改革最直接原因是2003 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伊战成为联合国改革的催化剂。此次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成果是2005 年9 月通过了《2005 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简称《成果文件草案》。改革内容集中在发展、安全、人权和机构改革四个方面。其中安理会改革是难点。国际社会共提出了六套方案:安南“6+3”方案、“8+1”方案、美国“2+3”方案,“四国联盟(德国、日本、巴西、印度)”I“6+4”方案、团结谋共识运动(巴基斯坦、韩国、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土耳其、波兰等国)“0+10”方案、“非盟”“6+5”方案。2005 年6 月7 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就相关问题全面阐述中国的立场,认为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并提出了联合国改革需要遵循的“五项原则”:第一,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第二,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三,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第四,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第五,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2005 年9 月举行的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胡锦涛指出:“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高联合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挑战的能力”;“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的团结。”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增强联合国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0 10:49 , Processed in 0.05166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