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5 C D B D A 6—10 C C C A D 11—15 A C B D B 16—20 C C B C B
二、名词解释
21、发生于周厉王时期的以国人为主并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大规模民众起义。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国王仓皇逃奔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公元前828年,国王死于彘。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
22、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形成了。当时固然多数官员屈服于宦官的权势,看他们的眼色行事。但是也有奋起抗争者。唐制,朝官的衙门多在皇城,宦官则居宫城,皇城在宦官衙门(在宫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南衙北司之争,就是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宦官专权既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因此,当皇帝和朝臣想有所作为时,势必与宦官展开斗争。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改新)和“甘露之变”。
23、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纳的抵代通过税的一种税款。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主权的一种税制。其目的在于保证低水平的协定关税充分发挥作用,把进出口商品的内地税也纳入协定范围的一种税制。
24、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 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在全国人民抗战浪潮推动下,蒋不敢公开停止抗战。
25、公元前73年—前71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帝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内部(即奴隶主和被剥夺人权、遭受残酷剥削的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和他的伙伴们不堪忍受角斗士的悲惨境地,决定起义。到公元前72年已发展到12万人,起义军有严格的纪律,深得人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越战越强。斯巴达克决定向北进军,但越过阿尔卑斯山却有不少困难,只得挥师南下。当斯巴达克由北方回军时,罗马统治者任命大奴隶主克拉苏募集大军,全力应付起义军,但屡次失败。斯巴达克到达半岛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岛,同那里的起义军汇合,克拉苏尾随而至,在半岛南端最狭窄处挖沟筑垒,企图堵住起义军的后路。因缺乏船只,斯巴达克去西西里岛的计划未能成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起义军突破克拉苏的防线,准备由东岸渡海,这时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贫苦农民不愿意离开意大利,部分起义军离开主力部队,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公元前71年起义军和罗马军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开决战,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奋力冲击,在战斗中大腿被长矛刺伤,从马背上跌下来,他视死如归,仍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斯巴达克的余部继续战斗达十年之久。
26、印度著名的种姓制度,在吠陀时代前期即已形成。这是一种影响印度几千年的陈规陋习。种姓制度(又称族籍制度、四姓制度),即瓦尔纳(Varna)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肤色,梵文“瓦尔纳”即肤色。入侵的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而鄙视当地的黑皮肤土著,称其为达塞人,即奴隶,于是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最高贵的是婆罗门即曾侣,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其次是刹帝利即武士,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第三是吠舍即平民、地主和商人;第四是首陀罗即达塞人,从事耕种和各种手工业劳动,地位低下。各种姓之间互不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首陀罗之下又出现了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从事的职业如刽子手、掘墓人、清道夫等。而且这一种族上的划分,不再与现实相符合。如今印度南部黑皮肤的婆罗门照样高贵,而北部某些地区白皮肤、灰眼睛的贱民照样低贱。
27、1776年4-5月间弗吉尼亚等殖民地自动宣布独立,大陆会议顺应民意,于7月4日通过了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言表达了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它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人们成立政府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任何政府一旦损害了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废除它而成立新的政府,直至使用武力。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权利的神圣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北美各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它的颁布使大陆会议实际上成为临时政府和各殖民地反英斗争的统一领导机构,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反英斗志。
28、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在印第安人的岐楚阿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该制度实行300年之久,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束缚秘鲁社会发展的桎梏。1821年7月28日被废除。
三、史料分析题
29、【答案要点】(1)经济重心的南移。(2)气候原因;北方战乱,南方 相对安定;几次北方移民南下等。 3
0、【答案要点】(1)邱吉尔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斗士,坚持其既反对纳粹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的一贯立场。自从社会主义苏俄建立,邱吉尔就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把苏俄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言论,积极支持协约国一战后对苏联的武装干涉。邱吉尔还是一个反纳粹的战士,他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坚定支持者,还是大英帝国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他反对纳粹的侵略。
(2)当英国与整个欧洲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时,作为一个灵活的政治家,邱吉尔认识到需要抛开对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
(3)做为一个狡猾的政客,邱吉尔希望通过战争的延长,看到法西斯德国与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这体现了邱吉尔既痛恨侵略自己国家的法西斯德国,又顽固地坚持发对共产主义的顽固立场。邱吉尔一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英国的利益。
四、简答题:
31、【答案要点】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变的产物;商品经济即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达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前提;自由雇佣劳动力出现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前提。表现:明代后期在苏州、杭州特别是苏州的丝织业中,已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手工业出现。
32、【答案要点】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政治上的改良来谋求中国的出路,他们提出了好人 政府、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督裁兵等各种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都否认或忽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中国的根本乱源,反对或不赞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些主张没有一个取得实际效果,资产阶级改 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国共产党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手段,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表封建军阀的统治,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 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党也主张暴力革命,打到封建军阀,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建设民主共和国。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同开展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
33、【答案要点】失败原因: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事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要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见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历史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
34、【答案要点】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