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9|回复: 0

2016、2017考研深度分析报告:那些国考教我们的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6-26 1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国考刚刚落下帷幕,“吐槽国考”就登上了微博话题热搜榜,考生纷纷吐槽“算出来的答案没一个能跟选项对得上”,“全部涂了B”,“申论草稿纸是行测两倍大”……无论如何,当国考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考公务员与考研,并列为应届毕业生的两大现实选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刚刚过去的2015国考,对于接下来的2016、2017考研有哪些启示。
  ●冷热不均,难度与热度基本呈正比
  据数据显示,今年国考最热的职位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竞赛处(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其报录比达到2847:1。这种热门岗位好几千人共同竞争一个职位、冷门岗位则无人问津的现象,年年都有,一点也不稀奇。而且据分析,每年的热门岗位大多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热度稍逊的也在省级以上,而那些偏远地区的艰苦岗位则往往报名人数为零。在考研中,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那些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往往报录比超高,难度之大另很多人望而生畏。相反,同样是研究生学历,普通大学的普通专业在考取难度上则降低了许多。这点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2017考研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启示,在确定要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时,报录比、考试难度是绕不开的参考因素。
  ●缺考46万,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
  正如所有“自愿型考试”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今年国考的实际参考人数依然比报名人数有所缩减,只不过数字创了新高:46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139.5万人通过资格审查,93万人参加考试,46万人缺考,这意味着大约每3个报名者中只有2个参加了考试,另外1人弃权;对于个人来说,竞争对手由2个变成1个,难度瞬间降低了1/3。对于同样是“自愿型考试”的考研来说,这个现象同样屡见不鲜,每年的“弃考率”也很惊人,2015年有考场缺考人数达30%。这至少告诉考研人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到最后,你的对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厉害,而对于能坚持到底的人来说,胜算也会大大提升。
  ●“史上最好考”,“降温”反映考生选择多样化
  正是由于缺考人数之高,今年的国考平均报录比降至33:1,创下历史新低,被称为“史上最好考”的一年,这也成为反映国考“降温”的另一个侧面数据。同国考一样,考研也处在逐年“降温”的势头上,每年的报名总人数皆有下滑。不过,这恐怕只是一个较为局部、表面的现象,实际上,国考的热门职位和考研的热门专业依然是精英汇聚的焦点,竞争之激烈只增不减。此外,整体上的“降温”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事实:无论国考还是考研,考生不再是“非你不可”,而是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尤其是互联网+、O2O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对传统行业产生冲击,带动了新一轮年轻人的创业潮,使得就业不再与职业绝对挂钩。年轻人的眼界更宽、路子更广、选择也更自由了。
  ●考试内容接地气,思路灵活的考生更受欢迎
  今年的国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考察内容涉及诸多现实热点,如雾霾、减排、新食品安全法、行政法、十八届五中全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等。其实,作为必须紧跟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考试,“地气”年年接,只不过一年比一年接得更彻底罢了。这点在为国家招揽人才的研究生考试中也是如此,不仅考研政治的出题路数与国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连部分专业课考试也是紧跟形势、紧随热点。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死的,但考试是活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将来只可能被淘汰,“书呆子”型的考生也必将充当炮灰;相反,那些思路灵活,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考生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大受欢迎。
  综合以上特点,不难发现国考与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少相通之处,作为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两个出路,他们在考试特点、未来方向上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分析此次国考的诸多数据,相信能帮助2016、2017考研人好地认识即将面对的挑战,从而更加有的放矢、稳操胜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8 08:10 , Processed in 0.06131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