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7|回复: 1

2015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热门背诵资料(3)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0 09: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1)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欲不可分离”;(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使学校成为集教学、研究和议政的中心。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是评议政事的场所。
  3.颜元的教育思想
  (1)颜元与漳南书院:颜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弊端为毁灭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
  (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一是“经世”之才,二是“百职”人才,即有利于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实用人才;
  (3)“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①教育内容上: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 为智、仁、圣、义、忠、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②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为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浩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4)“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提倡“学用结合”和“讲练结合”;其依据为:①符合学习规律、②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④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充满活力。
  七、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 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7-10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 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
  (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 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6:49 , Processed in 0.07817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